如聖飲

RU SHE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六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8%
大腸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2%
腎經 12%
肝經 9%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聖飲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聖飲方以補血為主,當歸可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經期不調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療效。
  2. 和血潤燥: 聖飲方多用於治療血虛津虧、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當歸能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改善血虛所致的燥熱症狀,達到滋陰潤燥、通便的效果。

地榆,性寒味苦澀,歸脾、肝經。其主要功效為涼血止血、收斂生肌,常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以及外傷出血、潰瘍等。

聖飲方劑,多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陰虛火旺等症。而地榆的寒涼之性,可清熱涼血,收斂止血,與聖飲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病、血熱妄行的目的。因此,地榆被列入聖飲方劑之中。

砂仁在聖飲方劑中,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溫脾止嘔:砂仁性溫,入脾胃經,具溫中散寒、行氣止嘔之效。聖飲方劑多用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砂仁可溫脾散寒,消解寒邪,進而止嘔。

二、 理氣和胃:砂仁能理氣和胃,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對於因脾胃氣滯而引起的嘔吐也有療效。聖飲方劑中往往配合其他理氣和胃藥物,共同發揮止嘔作用。

聖飲方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止瀉固澀: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聖飲方中常與其他具有收斂止瀉作用的藥物配伍,如烏梅、山楂等,共同發揮止瀉效果。
  2. 清熱解毒: 赤石脂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聖飲方中,赤石脂的清熱解毒作用,可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黃連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瀉的效果。

聖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功,可助消化、消積滯,並能疏肝解鬱,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脹、納呆等症狀。

二、燥濕化痰:陳皮兼具燥濕化痰之效,可祛除脾胃濕氣,並能化解痰飲,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痰多、咳嗽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聖飲中加入陳皮,不僅可以增強藥效,更能使整體配方更趨於平和,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聖飲方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澀止瀉: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感受寒涼所致的腹瀉,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清熱止痢: 石榴皮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腸道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

因此,聖飲方中加入石榴皮,旨在通過其收澀止瀉、清熱止痢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濕熱下痢的目的。

聖飲方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汗的功效。聖飲方中加入訶子,有助於緩解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導致的腹瀉、滑精、遺尿等症狀。
  2. 清熱解毒:訶子還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積滯引起的便祕、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訶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聖飲方中以訶子為君藥,搭配其他藥材,形成寒涼收斂的整體功效,有效治療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引起的各種症狀。

聖飲方劑中使用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影響療效。聖飲方劑多為多味藥材組成,甘草能有效協調各味藥材,發揮其最佳療效。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解毒、抗炎、緩解胃腸不適等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提升藥物安全性。

因此,甘草在聖飲方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緩解副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聖飲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罌粟殼,這在中醫藥中並不罕見。罌粟殼是罌粟植物的外殼,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它主要含有多種生物鹼,能夠調節神經系統,舒緩疼痛,並具有鎮靜作用。這使得罌粟殼在治療某些疾病,尤其是涉及疼痛和焦慮的情況下,能夠幫助改善病人的症狀。

在聖飲中使用罌粟殼,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鎮靜和安神效果,協調其他藥材的作用,以達到整體調和的效果。此外,罌粟殼還有助於調整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使身體的整體運行更加順暢。需要注意的是,罌粟殼屬於有一定成癮性和副作用的藥材,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控制劑量及使用期間,以避免潛在的危險。總的來說,作為方劑組成的一部分,罌粟殼必須在專業指導下使用,以確保療效與安全。

聖飲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改善因寒氣凝滯導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2. 化濕止嘔:乾薑辛溫燥濕,能溫化脾胃之寒濕,並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止嘔止瀉。

因此,在聖飲方劑中加入乾薑,能發揮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寒濕凝滯導致的脾胃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如聖飲 」

中藥方劑「 如聖飲 」由當歸、地榆、砂仁、赤石脂、陳皮、石榴皮、訶子、甘草、罌粟殼、乾薑等藥物組成,具有止瀉、止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活血化瘀、補中益氣等功效,主治痢疾:腹瀉疾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者1-2日發作,數日或十餘日可癒,慢性者久瀉不止,損傷正氣,引起全身衰弱。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陳皮:**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3. **赤石脂:**赤石脂味甘、澀,性平,具有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等功效。

  4. **當歸:**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5. **地榆:**中藥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

  6. **乾薑:**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7. **訶子:**訶子性酸澀,微寒,入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

  8. **砂仁:**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如聖飲 」具有止瀉、止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活血化瘀、補中益氣等功效,適用於痢疾:腹瀉疾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者1-2日發作,數日或十餘日可癒,慢性者久瀉不止,損傷正氣,引起全身衰弱等病症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甘草半兩(炙),柴胡半兩(去苗),常山半兩,烏梅(去核)半兩。
上銼。
用銀器或沙石銚,當發日絕早,以好酒2升,慢火熬至1盞,濾去滓,放溫,作1服飲盡。良久吐涎即愈。如尚覺有寒氣未退,候5-7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破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燥熱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扁桃腺炎瘧疾腦炎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病毒性腦膜炎麻疹急性會厭炎脖子頸項酸痛咽喉痛腹瀉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面色發紅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飲,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當歸、地榆、縮砂仁、赤石脂、陳皮、石榴皮、訶子肉、甘草、罂粟殼、乾薑各等分。 主治:痢疾。

如聖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甘草半兩(炙),柴胡半兩(去苗),常山半兩,烏梅(去核)半兩。 主治:瘧疾及有孕婦人患者。

如聖飲,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四。 組成:甘草1錢,桔梗3錢,麥冬1錢半,牛蒡1錢半,玄參1錢,荊芥1錢,防風7分。 主治:痘疹,風熱痰嗽,聲啞喉痛。

如聖飲,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罂粟殼(去頂蒂瓤,蜜炙)4兩,橘皮2兩(去白),白艾2兩,當歸2兩(去蘆),甘草(炙)2兩,烏梅1兩。 主治:痢疾。

如聖飲, 出處:《魯府禁方》卷一。 組成:羌活、防風、柴胡、枳殼、甘草、川芎、人參、白朮、白芷、芍藥。 主治:傷寒重感寒濕,則成剛柔2痙,頭面赤,項強直,手足搐,口噤背張。

如聖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麻黃(去根不去節,寸截,沸湯掠去沫,曬乾)6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49枚。 主治:肺氣上喘,不以久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