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飲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聖飲方以補血為主,當歸可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經期不調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療效。
- 和血潤燥: 聖飲方多用於治療血虛津虧、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當歸能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改善血虛所致的燥熱症狀,達到滋陰潤燥、通便的效果。
地榆,性寒味苦澀,歸脾、肝經。其主要功效為涼血止血、收斂生肌,常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以及外傷出血、潰瘍等。
聖飲方劑,多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陰虛火旺等症。而地榆的寒涼之性,可清熱涼血,收斂止血,與聖飲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病、血熱妄行的目的。因此,地榆被列入聖飲方劑之中。
砂仁在聖飲方劑中,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溫脾止嘔:砂仁性溫,入脾胃經,具溫中散寒、行氣止嘔之效。聖飲方劑多用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砂仁可溫脾散寒,消解寒邪,進而止嘔。
二、 理氣和胃:砂仁能理氣和胃,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對於因脾胃氣滯而引起的嘔吐也有療效。聖飲方劑中往往配合其他理氣和胃藥物,共同發揮止嘔作用。
聖飲方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止瀉固澀: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聖飲方中常與其他具有收斂止瀉作用的藥物配伍,如烏梅、山楂等,共同發揮止瀉效果。
- 清熱解毒: 赤石脂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聖飲方中,赤石脂的清熱解毒作用,可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黃連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瀉的效果。
聖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功,可助消化、消積滯,並能疏肝解鬱,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脹、納呆等症狀。
二、燥濕化痰:陳皮兼具燥濕化痰之效,可祛除脾胃濕氣,並能化解痰飲,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痰多、咳嗽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聖飲中加入陳皮,不僅可以增強藥效,更能使整體配方更趨於平和,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聖飲方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澀止瀉: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感受寒涼所致的腹瀉,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 清熱止痢: 石榴皮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腸道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
因此,聖飲方中加入石榴皮,旨在通過其收澀止瀉、清熱止痢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濕熱下痢的目的。
聖飲方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汗的功效。聖飲方中加入訶子,有助於緩解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導致的腹瀉、滑精、遺尿等症狀。
- 清熱解毒:訶子還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積滯引起的便祕、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訶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聖飲方中以訶子為君藥,搭配其他藥材,形成寒涼收斂的整體功效,有效治療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引起的各種症狀。
聖飲方劑中使用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影響療效。聖飲方劑多為多味藥材組成,甘草能有效協調各味藥材,發揮其最佳療效。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解毒、抗炎、緩解胃腸不適等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提升藥物安全性。
因此,甘草在聖飲方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緩解副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聖飲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罌粟殼,這在中醫藥中並不罕見。罌粟殼是罌粟植物的外殼,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它主要含有多種生物鹼,能夠調節神經系統,舒緩疼痛,並具有鎮靜作用。這使得罌粟殼在治療某些疾病,尤其是涉及疼痛和焦慮的情況下,能夠幫助改善病人的症狀。
在聖飲中使用罌粟殼,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鎮靜和安神效果,協調其他藥材的作用,以達到整體調和的效果。此外,罌粟殼還有助於調整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使身體的整體運行更加順暢。需要注意的是,罌粟殼屬於有一定成癮性和副作用的藥材,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控制劑量及使用期間,以避免潛在的危險。總的來說,作為方劑組成的一部分,罌粟殼必須在專業指導下使用,以確保療效與安全。
聖飲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改善因寒氣凝滯導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 化濕止嘔:乾薑辛溫燥濕,能溫化脾胃之寒濕,並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止嘔止瀉。
因此,在聖飲方劑中加入乾薑,能發揮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寒濕凝滯導致的脾胃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聖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如聖飲主治「痢疾」,此處所指的痢疾屬中醫範疇,包含以下特點:
- 下痢膿血:古代痢疾多指腸道濕熱或寒濕蘊結,導致腹瀉、腹痛、裏急後重,甚至便中夾雜黏液或血絲。
- 邪滯不淨:此方強調「吐涎即愈」,暗示痢疾可能與痰濕、瘧邪或腸道積滯相關,通過嘔吐排出病邪。
- 寒熱錯雜:方中烏梅、常山既能清熱,又兼顧溫散,反映痢疾可能伴隨寒熱往來之證。
古代醫家可能觀察到此方對「滯下」(痢疾古稱)伴隨痰涎壅盛或寒熱交作者有效,尤其適合「發作有定時」的病症(如瘧痢相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如聖飲由四味藥組成,結構簡潔,以「和解、祛邪、止痢」為核心:
甘草(炙)
- 作用: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解急迫(如腹瀉腹痛)。
- 配伍意義:與常山同用,可減其毒性;與烏梅合併,酸甘化陰,緩解腸道痙攣。
柴胡(去苗)
- 作用:疏肝解鬱、升舉清陽,和解表裡。
- 痢疾應用:中醫認為痢疾可因肝脾不調所致,柴胡能疏泄肝氣,調節腸胃氣機滯塞;另可解「少陽樞機不利」之寒熱往來(如瘧痢併病)。
常山
- 作用:傳統用於截瘧、湧吐痰涎。
- 痢疾關聯:
- 常山能「吐痰逐水」,古代可能認為痢疾夾痰濕或瘧邪內陷,通過吐法祛除病竈。
- 其苦寒性可清腸道濕熱,但需配伍甘草制其烈性。
烏梅(去核)
- 作用:酸澀收斂、生津安蛔。
- 痢疾應用:
- 酸收之性可緩解久痢滑脫,兼能止血(如赤痢);
- 與常山、柴胡搭配,形成「散收並用」格局,既祛邪又防正氣耗散。
三、全方配伍邏輯
如聖飲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 祛邪外出:
- 常山湧吐痰濕,柴胡透達伏邪,使病邪從上焦(吐涎)或表裡分消。
- 調和寒熱:
- 烏梅酸收(針對熱痢),柴胡升散(針對氣滯),甘草緩中,適合寒熱夾雜之痢。
- 標本兼顧:
- 止痢(烏梅、甘草)與祛邪(常山、柴胡)並行,避免單純固澀導致留邪。
四、推論可能的擴展功效
雖原方主痢,但從藥物配伍可推測:
- 瘧痢並見:柴胡、常山為治瘧要藥,可能用於瘧疾兼下痢者。
- 痰濕型泄瀉:常山吐涎作用或對痰濕中阻之腹瀉有效。
- 肝脾不調之利:柴胡疏肝,烏梅柔肝,適合情志不遂誘發的痢疾。
此方以「吐法」為特色,體現古代「邪去正安」的治療思路,需辨證為實邪內滯方可奏效。
傳統服藥法
甘草半兩(炙),柴胡半兩(去苗),常山半兩,烏梅(去核)半兩。
上銼。
用銀器或沙石銚,當發日絕早,以好酒2升,慢火熬至1盞,濾去滓,放溫,作1服飲盡。良久吐涎即愈。如尚覺有寒氣未退,候5-7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破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燥熱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飲,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當歸、地榆、縮砂仁、赤石脂、陳皮、石榴皮、訶子肉、甘草、罂粟殼、乾薑各等分。 主治:痢疾。
如聖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甘草半兩(炙),柴胡半兩(去苗),常山半兩,烏梅(去核)半兩。 主治:瘧疾及有孕婦人患者。
如聖飲,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四。 組成:甘草1錢,桔梗3錢,麥冬1錢半,牛蒡1錢半,玄參1錢,荊芥1錢,防風7分。 主治:痘疹,風熱痰嗽,聲啞喉痛。
如聖飲,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罂粟殼(去頂蒂瓤,蜜炙)4兩,橘皮2兩(去白),白艾2兩,當歸2兩(去蘆),甘草(炙)2兩,烏梅1兩。 主治:痢疾。
如聖飲, 出處:《魯府禁方》卷一。 組成:羌活、防風、柴胡、枳殼、甘草、川芎、人參、白朮、白芷、芍藥。 主治:傷寒重感寒濕,則成剛柔2痙,頭面赤,項強直,手足搐,口噤背張。
如聖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麻黃(去根不去節,寸截,沸湯掠去沫,曬乾)6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49枚。 主治:肺氣上喘,不以久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