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粉散

DAN F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大腸經 25%
肝經 14%
脾經 12%
心經 7%
膽經 7%
肺經 7%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丹粉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丹粉散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而黃連則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二、 抑制細菌: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一些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丹粉散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抗炎消腫的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丹粉散中加入胡黃連,是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胡黃連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可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丹粉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胡黃連加入方劑中,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癢,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丹粉散中包含石榴皮,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入脾、腎經。其主要作用為收斂止瀉,可治療脾虛泄瀉、久痢不止、腸滑便溏等症狀。此外,石榴皮還有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崩漏等。

在丹粉散中,石榴皮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止瀉的效果,並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丹粉散方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之效。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清熱解毒之功效。

方中加入訶子,一方面可以收斂腸道,減少腸液分泌,從而抑制腹瀉;另一方面,訶子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食積等因素引起的腹瀉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訶子在丹粉散中發揮著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

丹粉散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緩和藥性: 丹粉散為燥性藥物,容易耗傷津液,而大棗性甘潤,能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2. 補益脾氣: 大棗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與丹粉散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總而言之,大棗在丹粉散中的加入,起到緩和藥性、補益脾氣的功效,使藥物更趨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丹粉散」之主治功效分析

丹粉散,一方劑名,在歷代醫書中均有記載,然其組方及用途不盡相同。本文將針對以黃連、胡黃連、石榴皮、訶子、大棗組成的丹粉散,結合相關古籍文獻,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與基本藥理

此丹粉散由以下藥味組成:

  • 黃連: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擅長清泄中焦濕熱,尤以清心火為長。
  • 胡黃連: 性味苦寒,歸肝、膽、胃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之功,善於清解陰分伏熱,尤能清解肝膽鬱熱。
  • 石榴皮: 性味酸澀,歸大腸經。具有止瀉止血、收斂止痛之效,能收澀腸道,固澀止痢。
  • 訶子: 性味苦澀,歸肺、大腸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之效,能消食積,行氣滯,且能澀腸止瀉。
  • 大棗: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能健脾益氣,補血生津。

二、文獻考證與主治病證

根據《聖濟總錄》、《幼幼新書》、《小兒痘疹方論》、《保嬰撮要》及《陳氏小兒痘疹方論》等古籍的記載,可見「丹粉散」應用廣泛,但不同組方在主治方面有差異。而本文所探討之方劑,其組成藥味的功效與主治如下:

  1. 《聖濟總錄》: 雖載有丹粉散方,但其組成為鉛丹、鹽豉、膩粉、大蒜,用於治療痔瘻有瘡成竅,膿血不止。此方與本文探討之丹粉散組成不同,故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2. 《幼幼新書》: 記載「治小兒爾朱丹及一切」,「爾朱丹」可能指小兒皮膚病,此可見丹粉散在治療小兒皮膚疾患中的應用。
  3. 《小兒痘疹方論》及《保嬰撮要》: 皆提及丹粉散「治痘毒,膿水淋漓」,然此二書所載丹粉散組成亦與本文探討之方不同,其所用為輕粉、黃丹、黃連。由此可知,丹粉散在不同古籍中,組方差異甚大,故其主治亦有差異。
  4. 綜合分析: 結合前述古籍內容及藥理分析,可推知此丹粉散(黃連、胡黃連、石榴皮、訶子、大棗組成)之主治,應為小兒疳痢,久不瘥,肌膚羸瘦。此方能治療由於脾胃虛弱、濕熱內蘊導致的慢性腹瀉,導致小兒營養不良,身體消瘦等病症。

三、治療原理分析

此丹粉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清熱燥濕,解毒止痢: 黃連、胡黃連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兩者合用,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改善腸道環境,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2. 收澀止瀉,固腸止血: 石榴皮性味酸澀,能收斂固澀,止瀉止血。能收澀腸道,固澀止痢,且能止血。
  3. 消食化積,行氣止痛: 訶子能消食積,行氣滯,兼具澀腸止瀉之效,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緩解腹痛。
  4. 健脾益氣,補養正氣: 大棗性味甘溫,能健脾益氣,補養氣血。此方雖以清熱燥濕為主,但久病虛損,故佐以大棗,補脾益氣,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正氣恢復。

總之,丹粉散此方以苦寒藥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配合收澀止瀉、消食化積、健脾益氣之藥,標本兼治,能有效治療小兒疳痢。其組方配伍,考慮到病邪性質,體質虛弱程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傳統服藥法


輕粉5分,黃丹5分,黃連末2錢。
上為末。
搽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麻疹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身體消瘦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丹粉散, 出處:《小兒痘疹方論》。 組成:輕粉5分,黃丹5分,黃連末2錢。 主治:痘毒,膿水淋漓。

丹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黃丹2兩,定粉2兩,白礬2兩。 主治:癰腫惡瘡中膿水,及新瘡口未乾。

丹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鉛丹1兩,鹽豉1兩,膩粉半兩,大蒜1顆(去皮,切)。 主治:痔瘻有瘡成竅,膿血不止。

丹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黃連(微妙)1兩,胡連(炒令微黃)1兩,酸石榴皮3分(銼,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棗20枚(去皮,燒爲灰)。 主治:小兒疳痢久不瘥,肌膚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