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貫眾丸
GUAN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貫眾丸以「貫眾」為主要藥材,主要原因有二:
- 驅蟲功效顯著: 貫眾性寒,苦,入脾、胃經,具有驅殺腸道寄生蟲的功效。其對蛔蟲、蟯蟲、鉤蟲等都有較好的驅蟲作用,是治療蟲積腹痛、腹瀉等症的常用藥材。
-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貫眾丸中其他藥材如檳榔、吳茱萸等,也具有驅蟲作用,與貫眾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驅除蟲體,並緩解其所引起的症狀。
貫眾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 貫眾丸主治蟲積腹痛,黃連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抑制因蟲積所致的熱毒,減輕腹痛症狀。
- 燥濕止瀉: 貫眾丸中常含有其他燥濕止瀉藥物,黃連可以增強其燥濕止瀉作用,並抑制腸道菌羣異常,進一步改善因蟲積引起的腹瀉。
總之,黃連在貫眾丸中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貫眾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貫眾丸主治蟲積腹痛、食積不化等症,木香的加入可以幫助行氣活血,緩解腸胃脹痛,促進消化,協同貫眾等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燥濕健脾:木香兼具燥濕健脾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腸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貫眾丸中也常含有濕熱藥物,如苦參、地榆等,木香可以中和藥性,避免濕熱之邪困阻脾胃,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
貫眾丸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胡黃連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控制貫眾丸治療的濕熱病症,如濕疹、瘡瘍等。
- 配伍增效: 胡黃連與貫眾等藥材配伍,能增強貫眾的殺蟲止癢作用,同時亦能降低貫眾的毒性,使藥效更加溫和,安全有效。
貫眾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訶子性澀,味酸,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貫眾丸主治濕熱下注、脾虛泄瀉等症,訶子可協助貫眾等藥物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增強療效。
-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消腫。貫眾丸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連、黃柏等,訶子可協同這些藥物,更好地清熱解毒,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訶子在貫眾丸中發揮著收斂止瀉和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治療濕熱下注、脾虛泄瀉等症。
貫眾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止痛,且有燥濕的作用,可配合貫眾等藥材,溫和脾胃,緩解寒濕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二、 助消化: 肉荳蔻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與貫眾等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貫眾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伏熱下痢膿血」,意指體內潛伏之熱邪,下迫大腸,灼傷血絡,導致痢疾夾雜膿血。此證常見於濕熱蘊結、蟲積內擾,或熱毒深伏腸道之病機。《千金方》等古籍載類似方劑多用於驅蟲、清熱、化瘀,治疳痢、蠱痢等症。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主藥配伍
- 貫眾:清熱解毒,殺蟲止血,為方名之主藥,針對「伏熱」與「下痢膿血」之核心病機。
- 雷丸、狼牙、吳茱萸根皮、蕪荑:協同殺蟲,尤擅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古謂「蟲積致痢」,此類藥能除病因。
- 乾漆、亂髮(燒):活血消瘀,止血生肌,治「膿血」因瘀熱交阻者。燒髮(血餘炭)兼能收斂止血。
輔助藥群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防乾漆之燥烈傷陰。
- 僵蠶:祛風散結,可能用於緩解腸道痙攣疼痛。
- 青葙子:清肝涼血,《本經》載其「殺蟲」,助主藥清熱。
- 橘皮:理氣健脾,防苦寒藥傷胃,兼化濕濁。
製劑與服法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適應腸道慢性病變。
- 米飲或酒送服:米飲護胃氣,酒行藥力,加強活血殺蟲之效。
推論功效機制
全方以「殺蟲清熱為主,活血止血為輔」,針對「蟲熱交攻、瘀毒內蘊」之痢疾:
- 殺蟲藥直除病因(寄生蟲或濕熱生蟲);
- 清熱化瘀藥改善腸道灼熱、腐敗成膿之病理;
- 止血藥標本兼顧,防絡傷血溢。此類方劑於古代亦可能用於寄生蟲感染合併腸道潰瘍(如阿米巴痢疾)之類似證候。
傳統服藥法
雷丸5分,橘皮5分,石蠶(一方無石蠶)5分,桃仁(一作桃皮)5分,狼牙6分,貫眾2枚,僵蠶3-7枚,吳茱萸根皮10分,蕪荑4分,青葙4分,乾漆4分,亂發如雞子大(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空腹米飲或酒送下。未愈,更加至二七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貫眾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貫眾(銼)1兩,黃連(去須)半兩,闆蘭根半兩,木香半兩,胡黃連1分,訶黎勒皮3分,肉豆蔻(去殼)3分。 主治:伏熱下痢膿血。
貫眾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嬰孺方》。 組成:貫眾(炒)5分,雚蘆(炒)12分,狼牙子4分,蕪荑(炒)4分,石蠶3分,雷丸3分,蜀漆3分,僵蠶3分,厚朴(炙)3分。 主治:九蟲。
貫眾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集驗方》。 組成:貫眾(熬)5分,石蠶(熬)5分,狼牙4分,雚蘆2分,蜀漆6分(炙),僵蠶3分(熬),雷丸6分,蕪荑4分,厚朴3分,檳榔6分。 主治:九蟲動作,變生諸病。
貫眾丸, 出處:《醫學正傳》卷四。 組成: 貫眾丸(《醫學正傳》卷四。)出處:《醫學正傳》卷四。組成:貫眾5分,白雚蘆3分,乾漆3分(炒),厚朴3分,狼牙子4分,僵蠶4分,雷丸6分,雄黃3分,蕪荑子5分。主治:去三屍九蟲。 。 主治:去三屍九蟲。
貫眾丸,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雷丸5分,橘皮5分,石蠶(一方無石蠶)5分,桃仁(一作桃皮)5分,狼牙6分,貫眾2枚,僵蠶3-7枚,吳茱萸根皮10分,蕪荑4分,青葙4分,乾漆4分,亂發如雞子大(燒)。 主治:心勞,熱傷心,有蟲長一尺,貫心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