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蔻香連丸
DOU KOU XI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寒 (0.35)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大腸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3%
膽經 13%
心經 7%
肺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豆蔻香連丸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能清熱瀉火,適用於因熱邪內蘊所致的口苦、咽乾、便祕等症狀。豆蔻香連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嘔吐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之效能有助於消除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 燥濕止瀉: 黃連還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下注導致的腹瀉有顯著療效。豆蔻香連丸中的豆蔻、香附等藥物也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黃連的加入能夠加強此功效,共同達到止瀉的目的。
豆蔻香連丸中含有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客胃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與香連丸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 化濕止嘔: 肉荳蔻還具有化濕止嘔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胃腸道蠕動,減少嘔吐,配合香連丸中的黃連、厚朴等藥物,共同發揮消炎止痛、清熱利濕的作用,用於治療濕熱嘔吐、胃痛等症。
豆蔻香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可緩解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豆蔻、香連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
- 疏肝理氣: 木香能疏肝理氣,調節肝氣,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木香的加入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豆蔻香連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洩瀉」,其適應症特點為:
- 廣泛性洩瀉:不拘寒熱(無論因寒或熱引起)、赤白(糞便夾雜膿血或黏液),或「陰陽不調」所致的腸道功能紊亂。
- 腹痛腸鳴:伴隨腹部絞痛(切痛)、腸鳴音亢進,反映氣機阻滯與濕濁內擾。
古代醫家認為此方適用於濕熱夾雜氣滯的腹瀉,尤其小兒消化不良或痢疾初起,邪未深陷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炒):
- 苦寒燥濕:清熱解毒,燥腸道濕熱,針對瀉下赤白、熱邪內蘊。
- 炒製減性:炒後寒性稍緩,避免過傷脾胃,更適應「陰陽不調」之證。
肉豆蔻:
- 溫澀固腸:辛溫能散寒,澀腸止瀉,與黃連寒溫相制,平衡陰陽。
- 行氣消脹:兼助木香調暢氣機,緩解腹痛腸鳴。
南木香:
- 行氣止痛:辛溫芳香,疏通脾胃滯氣,解決氣滯腹痛(「切痛」為氣機不通之象)。
- 佐助黃連:防苦寒藥壅滯氣機,形成「通因通用」之效。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黃連清熱,肉豆蔻溫中,寒熱同調,適用於病機複雜的「陰陽不調」。
- 標本兼顧:黃連治濕熱之本,肉豆蔻固澀止瀉治標,木香調氣暢中。
- 輕靈小劑:藥量輕(分為宋代劑量單位,1分≈0.3克),丸如米粒大,適合小兒或病勢未劇者,體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思路。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熱燥濕(黃連)、溫中止瀉(肉豆蔻)、行氣導滯(木香),調整腸道寒熱錯雜、氣機失調的狀態,達到「調和陰陽、止瀉止痛」之效。
三、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簡潔,與名方**香連丸(木香+黃連)**相比,增加肉豆蔻強化了溫澀之力,適用範圍更廣(寒熱夾雜型腹瀉)。若濕熱偏重,可加白頭翁;虛寒明顯,可加炮薑。
傳統服藥法
黃連(炒)3分,肉豆蔻1分,南木香1分。上為細末,粟米飯為丸,如米粒大。
每服10-30丸,食前米飲湯送下,日夜各4-5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有燥烈之性,久服易傷陰,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豆蔻香連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黃連(炒)3分,肉豆蔻1分,南木香1分。 主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