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神效取蟲青桑枝散」中使用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桑枝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溼疹等,桑枝能有效清除熱毒,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瘙癢症狀。
2. 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桑枝亦可疏風散寒,活血通絡。對於因風寒引起的皮膚病,如凍瘡等,桑枝能驅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腫脹。
神效取蟲青桑枝散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柳枝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止痛消腫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消散因蟲毒引起的發熱、紅腫等症狀,配合青桑枝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柳枝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蟲毒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幫助傷口癒合。
「神效取蟲青桑枝散」方劑中包含青蒿,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驅除蟲害: 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的功效。蟲害常伴隨發熱、炎症等症狀,青蒿可有效抑制病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並驅除蟲體。
- 配合桑枝,相輔相成: 桑枝性平,味甘,具有疏風散寒、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與青蒿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神效取蟲青桑枝散方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癢: 石榴皮性味苦澀,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其含有的生物鹼和鞣質能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繁殖,同時可消炎止癢,對於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收斂止血: 石榴皮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蟲咬後的出血情況。其富含的鞣質能使血管收縮,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神效取蟲青桑枝散方中使用赤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驅蟲止癢:赤箭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針對蟲傷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赤箭能有效抑制蟲體,減輕局部炎症。
- 活血化瘀:赤箭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傷口癒合,加快恢復速度。
因此,赤箭在神效取蟲青桑枝散中發揮著驅蟲止癢、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癒蟲傷的目的。
「神效取蟲青桑枝散」中包含「鬼臼」,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驅蟲止癢:鬼臼性寒,味苦,具有較強的驅蟲作用,可有效驅除寄生於人體內外的蟲體,如蛔蟲、蟯蟲等。同時,其止癢功效可緩解由蟲體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
二、清熱解毒:鬼臼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抑制感染,配合青桑枝等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控制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體而言,鬼臼在「神效取蟲青桑枝散」中起著驅蟲止癢、清熱解毒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蟲病引發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神效取蟲青桑枝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痨瘵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本方劑名為「神效取蟲青桑枝散」,從其名稱可推測其主要功效為驅除體內蟲積,特別是與痨瘵相關的病蟲。根據古文記載,此方劑主要由以下藥材組成:
桑枝、柳枝、桃枝、梅枝: 四者皆為枝類藥材,且皆為七莖,長四寸許。根據古文記載,青桑枝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效;柳枝則能解表透疹、利水消腫。桃枝與梅枝在原文中未明確指出其具體功效,但根據中醫理論,桃枝常被認為具有驅邪避祟的作用,而梅枝則可能具有疏肝解鬱、化痰散結之效。四枝合用,可能旨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為驅蟲創造有利的體內環境。
青蒿: 一小握。青蒿具有清熱解暑、殺菌抗炎之效。在本方劑中,青蒿的加入,可能意在清除體內的熱毒,並直接對抗病蟲。
石榴皮: 半兩。石榴皮具有收斂固精、抗菌消炎的作用。其收斂之性可能有助於控制因蟲積導致的腹瀉等症狀,而其抗菌消炎作用則能進一步抑制病蟲的生長繁殖。
赤箭(靈芝): 半兩。原文中註明赤箭即靈芝,具有調節免疫、養生保健的功效。靈芝的加入,可能旨在扶正祛邪,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以對抗病蟲的侵襲。
鬼臼: 半兩。鬼臼具有破癥瘕積聚、祛風除濕之效。在本方劑中,鬼臼的作用可能是破除因蟲積形成的癥瘕積聚,並驅除體內的風濕之邪。
其他配伍: 除了上述主要藥材外,本方劑還使用童子小便煎煮,並加入蔥白、安息香、阿魏、辰砂末、檳榔末、麝香等。其中,童子小便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蔥白則能發汗解表、通陽散寒;安息香、阿魏皆具有行氣活血、祛痰開竅的功效;辰砂末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檳榔末則能殺蟲消積、行氣利水;麝香則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的功效。這些藥物的加入,可能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驅蟲、行氣、活血、安神等作用。
綜合分析:
從整體來看,神效取蟲青桑枝散的組方思路是以驅蟲為核心,同時兼顧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等多個方面。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使用,達到驅除體內病蟲、改善氣血運行、增強機體抵抗力的目的,從而治療痨瘵。
其中,「五更初一服,五更三點一服,至巳時必取下蟲,紅者可救,青黑色者不治」的描述,強調了服藥時間與療效的關係,也反映了古人對痨瘵病情的認識。「見有所下,即進軟粥飯,溫暖將息,不可餐硬物及生冷等物」則提示了服藥後的護理要點。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不用赤箭、鬼臼,這提示在具體應用時,可能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加減。
傳統服藥法
青桑枝7莖,柳枝7莖,桃枝7莖,梅枝7莖(並長4寸許),青蒿1小握,石榴皮半兩,赤箭半兩,鬼臼半兩。
上以童子小便1升,加蔥佔7莖(去頭葉),煎至一半,去滓;另入安息香、阿魏各1分,再煎至1盞,去滓。調辰砂末半錢、檳榔末1分、麝香1字,分作2服調下,五更初1服,五更三點1服。至巳時必
不可食硬物及生冷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取蟲青桑枝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組成:青桑枝7莖,柳枝7莖,桃枝7莖,梅枝7莖(并長4寸許),青蒿1小握,石榴皮半兩,赤箭半兩,鬼臼半兩。 主治:癆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