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枝散中包含桑枝,主要基於其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桑枝性味苦寒,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其藥性與五枝散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風寒濕痹,四肢拘攣疼痛等症狀。
具體而言,桑枝可散寒止痛,緩解風寒引起的關節疼痛;同時可通絡,疏通經脈,改善血液循環,進而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脈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五枝散中包含石榴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收斂止瀉: 石榴皮性澀,味酸,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的症狀,石榴皮可以有效緩解。
- 殺蟲止癢: 石榴皮有殺蟲止癢之效,能有效抑制寄生蟲的滋生。五枝散中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石榴皮可起到輔助殺菌止癢的作用。
石榴皮與其他藥材配伍,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發揮療效。
五枝散中加入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青蒿性寒,味苦,歸肝、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五枝散常用於治療熱毒盛、溼熱蘊結之證,青蒿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功效。
二、止血涼血:青蒿除了清熱解毒,還具止血涼血的功效。五枝散中加入青蒿,可以起到輔助止血,涼血解毒的作用,幫助緩解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
五枝散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苦楝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可治療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皮膚濕疹等症。五枝散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濕熱痺痛等症,而苦楝皮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作用,進一步緩解濕熱痺痛的症狀。
- 疏肝理氣,止痛止癢:苦楝皮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止痛止癢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濕熱阻滯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苦楝皮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五枝散中加入苦楝皮,可增強方劑的疏肝理氣、止痛止癢作用,更全面地治療風濕痺痛等症。
五枝散方中包含蔥白,主要基於其辛溫解表之性。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之功效。
蔥白在五枝散方中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其辛溫之性可散寒解表,宣通鼻竅,使鼻通氣暢,緩解鼻塞流涕的症狀。此外,蔥白還能溫肺化痰,對因風寒導致的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五枝散(五枝丸) 主治 「勞瘵」。
「勞瘵」為中醫古籍中對虛勞癆病的統稱,類似現代結核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長期氣血陰陽虧虛所致之症,常見消瘦、潮熱、咳血、盜汗等表現。此方以「五枝」為核心,配合活血通絡、行氣散結之藥,推測其傳統功效為 疏通經絡、活血散結、扶正祛邪,適用於勞瘵日久气血瘀滯、經絡不通之證。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五枝」配伍意義
方中 桃枝、李枝、梅枝、桑枝、榴枝 均取末入藥:
- 桃枝:活血通絡,《本草綱目》載其「治心腹痛及蟈瘡」。
- 李枝:散瘀消積,《醫林纂要》言其「入肝行血,去瘀生新」。
- 梅枝:理氣化痰,《本草求原》謂其「開鬱結,化痰滯」。
- 桑枝:祛風濕、通關節,《本草備要》稱其「利關節,養津液」。
- 榴枝(石榴枝):澀腸止血,兼能殺蟲,《別錄》言其「主蛔蟲、寸白」。
共同作用:五枝合用,寓意 五行相生(桃李梅桑榴對應木火土金水),既疏通全身氣血經絡,又兼顧驅邪殺蟲(勞瘵古稱「蟲癆」),符合傳統「以枝通肢」的取象比類思維。
2. 輔助藥物配伍
- 通草、燈草:清熱利濕,通淋下乳,助五枝通利三焦水道。
- 穿山甲、全蠍、紅花:活血破瘀、搜風剔絡,針對勞瘵久病入絡之瘀血蟲毒。
- 沈香、木香、檳榔:行氣降逆,解鬱結而調中焦,氣行則血行。
- 甘草煎膠為丸:甘緩補中,調和諸藥,並固護脾胃。
3. 治療原理
- 通絡逐瘀:五枝配合穿山甲、全蠍,深入經絡搜剔瘀滯,破除勞瘵「乾血」之結。
- 行氣解鬱:沈香、木香、檳榔疏解氣機鬱滯,改善虛勞氣血不暢。
- 兼顧標本:既祛邪(殺蟲、化瘀),又通過甘草和中緩補,防攻伐傷正。
- 劑型設計:丸劑緩圖,適應勞瘵慢性病程;溫酒送服,助藥力溫通血脈。
三、推衍潛在應用
此方組成以 「枝類藥」通絡 為主,結合蟲類藥破瘀、行氣藥疏滯,可推廣用於:
- 虛勞夾瘀:久病氣血虧虛伴隨肢體疼痛、經絡阻塞。
- 癆病兼蟲積:古代癆病常與寄生蟲感染混淆,五枝殺蟲、全蠍解毒。
- 風濕入絡:桑枝、桃枝等對風濕痹痛可能具協同效果。
總結:五枝散以枝類藥為君,體現「同氣相求」治療思想,結合行氣活血之品,共奏「通補並行」之效,符合古代對勞瘵「本虛標實」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桃枝3枝(長7莖,取末),李枝3枝(長7莖,取末),梅枝3枝(長7莖,取末),桑枝3枝(長7莖,取末),榴枝3枝(長7莖,取末),通草1兩,穿山甲1兩,全蠍(炒)1兩,沈香8錢5分,木香5錢,檳榔5錢,燈草5錢,紅花2錢5分。
甘草煎膠為丸。
每服30-40丸,空心溫酒送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五枝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枝散具有發汗解表、清熱利濕的功效,如果體質虛弱、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枝散, 出處:《三因》卷十。 組成:青桑枝7莖(4寸許),柳枝7莖(4寸許),石榴皮7莖(4寸許),桃枝7莖(4寸許),梅枝7莖(4寸許),(4寸許),青蒿1小握。 主治:取勞蟲。主治:勞瘵。
五枝散, 出處:《直指》卷九。 組成:桃枝7莖,李枝7莖,梅枝7莖,桑枝7莖,石榴皮(并東向小枝,長3寸者)7莖,青蒿1小握,苦楝根(白皮)7寸,生蘭青7葉,蔥白(連根,洗,截1寸長)7片。 主治:取下傳屍勞蟲。主治:勞瘵。
五枝散, 出處:《周慎齋遺書》卷七。 組成:桃枝3枝(長7莖,取末),李枝3枝(長7莖,取末),梅枝3枝(長7莖,取末),桑枝3枝(長7莖,取末),榴枝3枝(長7莖,取末),通草1兩,穿山甲1兩,全蠍(炒)1兩,沉香8錢5分,木香5錢,檳榔5錢,燈草5錢,紅花2錢5分。 主治:傳屍勞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