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皮湯

四皮湯

SI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肝經 22%
大腸經 22%
膽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皮湯中包含陳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四皮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痰濕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噯氣泛酸等症狀,而陳皮的理氣健脾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行氣消脹: 陳皮的理氣作用也能幫助消除腹脹,這點對於四皮湯治療脾胃氣滯、腹脹等症狀也十分重要。

因此,陳皮是四皮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它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腹脹,達到治療目的。

四皮湯的組成中,包含青皮,主要是利用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青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果皮,其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

青皮入肝經,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入脾經,可行氣止痛,治療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四皮湯常用於治療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青皮在此方劑中起到了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四皮湯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石榴皮性澀,味酸,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石榴皮能有效緩解腸道蠕動過快,減少水分流失,起到固澀止瀉的作用。
  2. 殺蟲止癢: 石榴皮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疹、疥瘡等皮膚病。四皮湯中包含多種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石榴皮的殺蟲止癢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四皮湯中包含椿皮,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解表,祛風止癢:椿皮性寒,味苦,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椿皮能有效清熱解表,消腫止癢,改善皮膚狀態。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椿皮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椿皮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椿皮在四皮湯中起到疏風解表、祛風止癢、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皮湯乃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與應用如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痢疾」,即下痢呈水樣便、排便頻繁之症。古代醫家依痢疾顏色分型(紅痢屬熱、白痢屬寒)加減配伍:

  • 紅痢(便中帶血)加甘草緩急和中,兼清熱解毒;
  • 白痢(便如膠凍)加乾薑溫中止瀉,散寒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四味「皮類」藥材協同作用,體現「以皮走皮」「斂澀固腸」之思維:

  1. 陳皮(理氣健脾)+ 青皮(疏肝破滯)
     → 調暢氣機,解決痢疾常見的「氣滯腹痛」。二者一升一降,脾胃肝膽氣機得舒,濕濁運化復常。

  2. 石榴皮(酸澀收斂)+ 椿根白皮(苦澀燥濕)
     → 直接固攝腸道,抑制異常分泌。石榴皮擅長澀腸止瀉;椿根白皮兼清濕熱,針對痢疾濕熱內蘊之本。

三、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組合「理氣+收澀」並行,推測適用於:

  • 水瀉無度、肛門墜脹(氣滯與滑脫並見);
  • 輕度濕熱積滯型痢疾(若熱毒熾盛需加重清熱藥)。
    其治療原理在於「標本兼顧」:青陳皮治氣滯之標,石榴椿皮治腸滑之本,加減寒熱藥以應變證。

四、藥材特性與配伍深意

  • 皮類藥材多具「向外宣發、向內收斂」雙向調節特性,符合痢疾既需止瀉又需透邪的需求。
  • 石榴皮與椿根白皮同用,增強黏膜修復(現代角度可能與鞣質收斂作用相關)。

此方簡練,體現中醫「斂散並用」「調氣則後重自除」的治痢思路,然須辨明寒熱虛實方可投藥。

傳統服藥法


陳皮2錢,青皮2錢,石榴皮2錢,椿根白皮2錢。
紅痢,加甘草1錢;白痢,加乾薑1錢。
用水1鐘,煎至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燥濕作用,陰虛內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皮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陳皮2錢,青皮2錢,石榴皮2錢,椿根白皮2錢。 主治:水痢疾。

四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槐白皮、柳白皮、桑白皮、桃白皮各等分。 主治:傷寒狐惑,毒攻下部,肛內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