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腸散

潤腸散

RUN CH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8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膽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胃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潤腸散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積導滯: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作用。潤腸散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積滯停滯是導致便祕的重要原因之一,枳實可以幫助消解積滯,使腸道通暢。

2. 行氣止痛: 枳實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便祕患者常常伴有腹痛,枳實可以緩解腹痛,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潤腸散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潤腸通便:青皮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疏肝理氣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肝氣鬱結所致的便祕,青皮能疏通氣機,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2. 降逆止嘔,和胃止痛:青皮亦能降逆止嘔,和胃止痛。對於因胃氣上逆、肝胃不和所致的腹痛、嘔吐,青皮可通過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改善胃腸功能,緩解症狀。

因此,青皮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潤腸通便,更能改善整體胃腸功能,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的療效。

潤腸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降逆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潤腸散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導致的便祕,陳皮可行氣消積,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便。
  2. 調和藥性,增效減毒: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減緩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對腸胃造成刺激。此外,陳皮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潤腸散整體功效更佳。

總之,陳皮在潤腸散中發揮著行氣消積、降逆止嘔、調和藥性等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腸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老人氣虛中風」及「産後大便不通」,兩者皆與「氣虛推動無力」或「津枯腸燥」相關。

  1. 老人氣虛中風:古代「中風」概念包含氣虛失固所致的脫肛、腸道鬆弛。高年氣虛,中氣下陷,可能導致肛腸脫垂或排便無力。
  2. 産後大便不通:産後氣血兩虛,津液耗損,腸道失潤,或中氣不足而傳導遲滯。

此方外用,通過收斂固脫、澀腸潤燥以改善症狀,而非直接內服通便,反映古人對體虛者「慎攻下」的治療思路。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多為收澀之品,兼具止血、生肌、燥濕之效,推測其作用邏輯如下:

  1. 鱉頭灰:鱉甲傳統用於滋陰軟堅,煅灰後可能增強收斂固脫之效,針對腸道鬆弛或脫垂。
  2. 五倍末(五倍子):性澀,能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外用可減少腸道黏膜滲出,緩解脫肛腫脹。
  3. 伏龍肝(灶心土):溫中止血、止瀉,其收斂特性或能協助固定腸道位置。
  4. 生礬末(白礬):酸澀燥濕,解毒收斂,外用可減少腸頭水腫,抑菌消炎。
  5. 赤石脂:澀腸止血、生肌斂瘡,保護黏膜並促進潰瘍修復,適用於脫肛久痢。
  6. 訶子肉:酸收固澀,下氣寬腸,既能止瀉又緩解氣滯腹脹,調節腸道功能。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收澀固脫」為核心,針對腸道氣虛失固或津傷燥結:

  • 收斂機制:通過赤石脂、訶子等藥物收縮黏膜血管,減少脫垂組織水腫,幫助復位。
  • 潤燥結合:雖名「潤腸」,實以收澀為主,或藉蔥湯外洗溫通氣血,緩解燥結。
  • 局部修復:礬石、五倍子抗菌消炎,保護暴露腸黏膜,預防感染。

適用病症延伸推測
從藥物組成看,此方可能亦用於:

  • 久痢脫肛不收
  • 痔瘡脫出伴黏膜糜爛
  • 腸風下血(輕症)

全方體現「外治固脫以助內腑功能」的思維,外用收澀治標,為氣虛津傷者爭取調養之機。

傳統服藥法


鱉頭灰5錢,五倍末5錢,伏龍肝5錢,生礬末5錢,赤石脂5錢,訶子肉各5錢(俱曬乾)。
上為極細末。
蔥湯洗淨,摻於腸頭上,頻頻換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動脈粥樣硬化貧血嗜眠症(嗜睡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脫肛大腸激擾綜合症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潤腸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枳實(麸炒)1兩,青皮1兩,陳皮1兩。 主治:老人氣虛中風及産後大便不通。

潤腸散, 出處:《靈藥秘方》卷下。 組成:朴消1斤(童便2碗拌入,鍋內炒乾),雄豬大腸頭尺許(晾取半乾)。 主治:痔漏。

潤腸散,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鱉頭灰5錢,五倍末5錢,伏龍肝5錢,生礬末5錢,赤石脂5錢,訶子肉各5錢(俱曬乾)。 主治:痢後脫肛。

潤腸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三引朱丹溪方。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厚朴8分(炒),地黃7分,桃仁1錢,枳殼(炒)1錢,甘草少許(炙),鎖陽2錢,蓯蓉2錢,桃仁1錢。 主治:脾約。血虛腸燥,大便秘澀,小便如常,咽塞不通,食下便有痰出,脈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