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飲丸

消飲丸

XIAO Y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1%
肝經 9%
膽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4%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飲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效。消飲丸以消食導滯為目的,而胃中積滯往往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嘔吐現象。半夏能降逆止嘔,使胃氣下降,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消食導滯。

2. 化痰止咳: 消飲丸中常配合其他化痰藥,如陳皮、茯苓等,半夏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好地化解痰飲,達到止咳化痰的功效。

總之,半夏在消飲丸中扮演著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消食導滯、和胃止嘔的療效。

消飲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其理氣燥濕、健脾消食之效,可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配合方中其他藥材,達到消食和胃、健脾止瀉之效。

2. 燥濕化痰: 陳皮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困、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有助於消除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痰濕,進一步提升消食健脾的效果。

消飲丸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消飲丸旨在治療脾胃氣滯、飲食積滯所致的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可幫助疏肝理氣,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積食,改善食慾不振。
  2. 降逆止嘔: 青皮還有降逆止嘔之效,可治療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消飲丸中加入青皮,不僅可以幫助消化積食,還可以緩解因食積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提高療效。

消飲丸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導滯: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消食之功效。對於飲食積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枳實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緩解胃腸道脹氣、便祕等症狀。
  2. 理氣止痛: 枳實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肝理氣,緩解胸悶氣滯、腹痛等症狀。對於因飲食積滯引起的胃痛、腹痛,枳實能通過理氣止痛,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因此,消飲丸中加入枳實,可有效消食導滯、理氣止痛,對於治療飲食積滯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消飲丸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表,生津止渴: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的功效。消飲丸主治熱邪傷津,症見口渴咽乾、食慾不振等。葛根可以清熱解表,解除熱邪對津液的損傷,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輔助藥物消除飲邪。
  2.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葛根還具備疏散風熱、宣肺利咽的作用。消飲丸除了治療熱邪傷津,也常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症見咳嗽、咽喉腫痛等。葛根可以疏散風熱,宣通肺氣,利咽止痛,有助於緩解咽喉不適,改善呼吸道症狀。

消飲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溫胃止嘔: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消飲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飲食不消、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生薑溫胃散寒,可以改善脾胃虛寒的狀態,減輕嘔吐症狀。

二、 行氣化痰: 生薑辛溫,能行氣化痰,對於痰飲阻滯胃腸所致的飲食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生薑可以起到化痰行氣,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總之,生薑在消飲丸方劑中,起著溫胃止嘔、行氣化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痰飲阻滯所致的消化不良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飲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痰飲:此方主治因水濕停聚、脾胃運化失常所致的痰飲病證。痰飲為陰邪,易阻遏氣機,常見胸膈痞悶、嘔逆、頭眩、心悸、或局部水腫等表現。消飲丸通過溫化水飲、健脾燥濕以消除痰飲。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乾薑(3兩)

    • 性味辛熱,歸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化飲止嘔。
    • 針對痰飲的「陰寒」特性,乾薑溫熱之性可振奮脾陽,促使水濕氣化,化解停聚之飲邪。
  2. 茯苓(3兩)

    • 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直接消除水濕,通過利尿使飲邪從小便而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 白朮(8兩,重用)

    • 苦甘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白朮為君藥,重點補脾以治本,脾健則運化水濕的功能恢復,杜絕痰飲生成之源。
  4. 枳實(4枚,炙)

    • 苦辛微寒,歸脾胃經,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 針對痰飲阻滯氣機的「痞滿」,枳實行氣開結,助水濕消散(「氣行則水行」)。

配伍邏輯

  • 溫化與滲利並行:乾薑溫陽化飲,茯苓利水,一溫一利,針對痰飲的寒濕特性。
  • 標本兼治:白朮健脾治本,茯苓、枳實治標,乾薑既助白朮溫脾,又助茯苓化濕。
  • 調整思路(五飲丸):若痰飲偏重於下焦(如瀉利),去枳實防耗氣,加乾薑(共5兩)強化溫中之力,專攻寒飲內停。

劑型與禁忌

  • 蜜丸緩圖,因痰飲為慢性病,需漸消。
  • 忌桃李、生冷等,防助濕傷脾;忌大醋,以免收斂濕邪;雀肉性熱,可能影響藥性平衡。

總結

消飲丸以「溫脾陽、利水濕、行氣滯」為核心,針對痰飲的病理本虛(脾陽不足)與標實(水濕停聚),體現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五飲丸的加減,則進一步彰顯中醫辨證用藥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乾薑3兩,茯苓3兩,白朮8兩,枳實4枚(炙)。
若下,去枳實,加乾薑2兩,名為「五飲丸」。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日3次,稍加之。
忌桃李、雀肉、大醋、生冷之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胰臟炎耳聾心內膜炎膽囊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二尖瓣狹窄嘔吐腹瀉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消飲丸, 出處:《宣明論》卷七。 組成:天南星、半夏、芫花、自然銅各等分(生用)。 主治:一切積聚,痃癖,氣塊,及大小結胸,痛不能仰。

消飲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深師方》。 組成:乾薑3兩,茯苓3兩,白朮8兩,枳實4枚(炙)。 主治:酒澼。飲酒停痰水不消,滿逆嘔吐,目視(目巟)(目巟),耳聾,腹中水聲。水飲。

消飲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陳皮(焙)半兩,青皮(焙)半兩,枳實(去瓤,麸炒)半兩,乾葛(焙)半兩,生薑(炒)半兩。 主治:利膈下痰,散飲去滯。主治:痰飲。

消飲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白朮(炒)1兩,半夏曲1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吳茱萸(湯泡7次,炒)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枳實(去瓤、麸炒)半兩,神曲(炒)半兩,麥糵(炒)半兩(别爲末)。 主治:腹間虛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