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導痰飲

加味導痰飲

JIA WEI DAO TA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婦科治療學》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6%
肺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1%
腎經 9%
膽經 6%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加味導痰飲以治療痰多咳嗽為主,半夏可以幫助祛除痰液,改善咳嗽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除了化痰,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部分咳嗽患者可能伴隨噁心嘔吐,半夏可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

綜上所述,加味導痰飲中加入半夏,是為了發揮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的目的。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化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導痰飲主治痰濁壅肺,而茯苓能健脾化濕,有助於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其更容易咳出。
  2.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痰液的形成。痰液的形成與水濕有關,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痰液形成的根本。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方中加入陳皮,可以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津液代謝,減少痰液生成,並有助於將痰液排出。
  2. 疏肝解鬱: 陳皮亦能疏肝解鬱,對於因肝氣鬱結所致的痰濕咳嗽,具有緩解作用。因此,加入陳皮不僅可以化痰,更能從根本上改善痰濕體質,提高治療效果。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加味導痰飲以辛溫燥之品為主,易傷津液,而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辛燥之弊,避免燥咳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益氣和中,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更能有效化痰止咳,改善痰多粘稠、咳喘氣促等症狀。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消積,化痰止咳: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濁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輔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枳實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藥物吸收,並能改善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例如,與半夏、茯苓等藥材搭配使用,可增強其化痰止咳的作用。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本方治療風寒襲肺,痰阻氣道,症見咳嗽氣喘、痰多粘稠、胸悶頭痛等,川芎可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頭痛,並輔助宣肺止咳,使痰液易於排出。
  2. 活血化瘀,改善血運: 川芎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促進痰液排出,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加味導痰飲中加入川芎,不僅可以疏散風寒、通竅止痛,還可活血化瘀,改善血運,從多方面提升治療效果。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化痰止咳的特性。

生薑味辛性溫,能溫肺化痰,對於寒痰咳嗽尤為有效。其溫散寒氣,有助於宣肺解表,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此外,生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防止病情加重。

加味導痰飲中添加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積:青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的功效。導痰飲以化痰止咳為主要功效,但若痰多粘稠,往往與脾胃氣滯、痰濁內阻有關。青皮加入方中,能行氣消積,使脾胃運化正常,痰液易於排出,有利於止咳化痰。
  2. 疏肝理氣:青皮還能疏肝理氣,調節氣機。肝氣鬱結,可導致氣機不暢,痰液阻滯。青皮加入方中,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有利於痰液的排出。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對於熱毒壅盛、痰熱阻肺所致的咳嗽、咯痰、胸悶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潛陽,降逆止嘔:鱉甲能滋陰潛陽,降逆止嘔。對於陰虛火旺、肺熱津傷所致的咳嗽、咳血、痰中帶血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導痰飲中加入鱉甲,不僅能清熱化痰,更能滋陰降逆,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導痰飲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癥瘕痰積證」,其病機核心為「痰濕壅滯,氣血瘀結」。古籍所述症狀可分三類:

  1. 痰濕內阻:體豐多痰、膚白(痰濕蘊於皮下)、頭眩耳鳴(痰濁上蒙)、恍惚不寐(痰擾心神)、肉瞤筋惕(痰阻經絡)。
  2. 瘀結成癥瘕:腹大如孕(痰瘀互結)、癥堅不移(血瘀為主)、瘕聚游走(氣滯痰凝)。
  3. 衝任失調:白帶多(痰濕下注)、經閉(痰瘀阻胞宮)、嘔惡(痰阻中焦)。

舌淡苔膩、脈弦滑,皆為痰濕夾氣滯之象,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虛生痰為本,痰瘀互結為標。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二陳湯(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為底,合破氣消積、化瘀軟堅之品,結構分四層:

  1. 化痰燥濕(治標)

    • 半夏、陳皮、茯苓:二陳湯主藥,化痰健脾。半夏降逆止嘔,茯苓滲濕安神,陳皮理氣化痰,共解痰濁壅滯。
    • 生薑:助半夏和胃止嘔,兼散水氣。
  2. 破氣行滯(助化痰)

    • 枳實、青皮:破氣力強。青皮疏肝破結,枳實消積導滯,助痰濕分消,尤其針對「瘕聚游走」之氣滯。
  3. 化瘀軟堅(治癥結)

    • 鱉甲:關鍵用藥,咸寒軟堅散結,主治「癥堅不移」,既化瘀又防痰瘀化熱。
    • 川芎:血中氣藥,行氣活血,引藥入血分,與鱉甲協力化瘀。
  4. 調和基礎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青皮、枳實峻烈之性。

配伍特點

  • 「痰瘀同治」:二陳湯祛痰為主,佐川芎、鱉甲化瘀,符合「痰瘀互結」病機。
  • 「標本兼顧」:化痰破氣治標,鱉甲兼入陰分防久瘀化熱,暗含護陰之意。

全方原理
痰濕得化則氣機通暢,瘀結得散則癥瘕可消,氣血調和而衝任自復。通過分解痰瘀膠結之勢,達「導痰消積,化瘀」之效。

傳統服藥法


制半夏3錢, 茯苓3錢, 陳皮2錢, 甘草1錢, 枳實1錢半, 川芎1錢半, 生薑2片, 青皮5錢, 鱉甲2兩。
導痰消積,化瘀。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化痰散結、行氣止痛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婦人癥瘕痰積證。但本方性味辛溫,有燥熱之性,故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耳鳴梅尼爾氏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白帶心內膜炎高血脂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二尖瓣狹窄嘔吐肥胖睡眠障礙暈眩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導痰飲,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制半夏3錢,茯苓3錢,陳皮2錢,甘草1錢,枳實1錢半,川芎1錢半,生薑2片,青皮5錢,鱉甲2兩。 主治:導痰消積,化瘀。主治:婦人癥瘕痰積證。身體肥胖,平素多痰,膚色(白光)白,頭眩耳鳴,恍惚不寐,肉瞤筋惕,時作時止,白帶甚多,月經停閉,積久則腹大如懷孕狀,若結爲癥則堅硬不移,形成瘕則動無定處,噁心嘔吐,舌淡苔白膩,或灰膩,脈弦細而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