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積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脾、胃經,具有瀉火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五積丸主治脾胃積熱、飲食停滯、腹痛腹脹、瀉痢等症。其中黃連可清瀉脾胃之熱,並可燥濕止瀉,防止濕熱內蘊,進一步加重病情。
此外,黃連還可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因此,黃連在五積丸中起到重要的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
五積丸中包含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五積丸主治脾胃積滯,症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噯氣泛酸、大便不暢等,而陳皮可理氣降逆,健脾消食,幫助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 燥濕化痰:陳皮亦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積滯所致的痰濕阻滯,亦有較好療效。五積丸中配合其他燥濕化痰藥物,如半夏、茯苓等,共同發揮清熱化痰之效,改善脾胃濕濁。
五積丸中添加青皮,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消積、理氣止痛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主要作用在於:
- 疏肝理氣:青皮能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消食化積,緩解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 行氣消積:青皮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幫助排除積滯,改善消化不良,達到消食化積的目的。
因此,青皮在五積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改善積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五積丸中加入山楂,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五積丸常用於治療脾胃積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而山楂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良藥。
- 活血化瘀: 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消化道功能,進一步促進積滯的消散。
因此,五積丸中加入山楂,可有效地解決脾胃積滯、食積不化等問題,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積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諸般疳積」。疳積為小兒常見病證,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內擾,導致氣血津液耗傷,臨床可見形體消瘦、腹大青筋、食欲異常(嗜食異物或厭食)、毛髮枯槁、精神萎靡等。此方針對疳積夾雜蟲積、濕熱、積滯等病機,以攻逐消積、殺蟲清熱為法。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巴豆(麵裹煨,去殼取肉)
-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為峻下寒積之品。
- 本方以麵裹煨製,緩和其烈性,轉為攻逐痰濕、積滯、蟲積之用,能破癥瘕、消宿食、通腑瀉濁,從根本上祛除疳積之「有形實邪」。
黃柏末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疳積日久易化濕熱,黃柏可清下焦濕熱,兼制巴豆之熱性,防止燥熱傷陰。
使君子肉
- 甘溫,歸脾、胃經,為驅蟲要藥,尤善驅蛔蟲、蟯蟲。
- 直接針對蟲積致疳的病機,兼能健脾消積,標本兼顧。
蛤粉
- 鹹寒,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傳統亦用於小兒疳熱、痰濕結聚之證。
- 輔助化解痰濕膠結之積滯,改善腹脹、痰鳴等症狀。
苦楝根末
- 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殺蟲止癢,善驅蛔蟲、絛蟲。
- 與使君子協同增強殺蟲之力,並清泄濕熱。
雷丸
- 苦寒,歸胃、大腸經,殺蟲消積,對絛蟲、蛔蟲有特效。
- 其蛋白酶成分能分解蟲體,配合巴豆攻逐排出蟲體。
三、配伍邏輯與功效推論
本方以「攻邪為主」,針對疳積核心病機——蟲、積、濕、熱,設計三重作用:
- 殺蟲驅邪:使君子、苦楝根、雷丸直攻蟲積。
- 瀉下消積:巴豆峻下通腑,清除腸道積滯與蟲體。
- 清熱燥濕:黃柏、蛤粉清濕熱、化痰結,防蟲積化熱傷陰。
丸劑緩圖,以「使君子肉湯送服」增強驅蟲健脾之效,避免單用巴豆傷正。全方重在祛除病因而非補虛,適用於疳積實證階段,若後期氣陰耗傷,需配合補益之品。
四、傳統應用思路
此方適用於小兒疳積見以下證候:
- 蟲積明顯(腹痛磨牙、面有白斑、嗜食泥土)。
- 實積內停(腹脹硬滿、便秘或瀉下酸臭)。
- 濕熱夾雜(口臭、低熱、舌苔黃膩)。
透過攻逐與清解並行,恢復中焦運化功能,體現「疳積宜攻」的治法。
傳統服藥法
巴豆(面援燒,去殼取肉)1兩,黃柏末5錢,使君子肉5錢,蛤粉5錢,苦楝根末5錢,雷丸5錢。
上為末,和勻,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煎使君子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積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面5兩,大棗7個,巴豆31個。 主治:宿食不消,吞酸噫氣。
五積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醜頭末1兩,黃連半兩,陳皮1兩,青皮半兩,山楂半兩。 主治:小兒諸般疳積。
五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九。 組成:大黃3錢,黃柏3錢,檳榔7枚,山豆1兩半(去皮),蛤粉3錢,雷丸3錢。 主治:積聚。
五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巴豆(面援燒,去殼取肉)1兩,黃柏末5錢,使君子肉5錢,蛤粉5錢,苦楝根末5錢,雷丸5錢。 主治:積聚。
五積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下。 組成:黃連肝腎積5錢,心肺積1兩半,脾積7錢,厚朴肝心脾積5錢,肺胃積8錢,巴豆霜5分,川烏肝肺積1錢,心腎脾積5錢,乾薑心肝積5分,腎積1錢5分,茯苓1錢5分,人參肝肺腎積2錢,心積5錢。 主治:積塊。
五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 組成:縮砂仁5錢,木香2錢,丁香2錢,肉豆蔻3個(面煨),大曲餅(生)3錢,三棱(煨)3錢,莪茂(煨)3錢,白茯苓(去皮)3錢,膩粉2錢(炒),人參(去蘆頭)3錢,白朮3錢,代赭石(火燒醋淬)3錢,白薑(炮)2錢,麥芽3分(生),百草霜1錢(炒),巴豆3錢(去殼,紙捶去油)。 主治:一切食積,乳積,積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