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湯

三皮湯

SAN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22%
胃經 11%
膽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肝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皮湯的組成中包含青皮,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之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消食化積,降逆止嘔: 青皮亦能消食化積,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

因此,三皮湯中加入青皮,不僅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還能消食化積,降逆止嘔,對於治療肝氣鬱結、食積不化等症狀,具有協同作用。

三皮湯中加入肉桂,主要考量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功效。

首先,三皮湯本身以溫補脾腎為主,而肉桂性溫熱,可溫陽散寒,助脾腎陽氣,提升藥效。

其次,方中含有桂枝,性辛溫,與肉桂相輔相成,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為顯著。

此外,肉桂還有溫通心陽、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肢冷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三皮湯中包含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氣味芳香,能理氣行滯,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慾,緩解消化不良等症狀。三皮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症,而陳皮正是其理氣健脾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燥濕化痰:陳皮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困,痰濕阻滯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三皮湯中陳皮的加入,有助於燥濕化痰,使藥效更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皮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肚腹絞痛不可忍者」,即腹部劇烈絞痛,疼痛難耐之證。此類疼痛多因氣機阻滯、寒邪凝結或飲食積滯所致,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拘急而發為劇痛。

二、組成與藥性分析

方中三藥皆屬「皮」類,均具辛香行氣之性,但各有偏重:

  1. 青皮(柑橘未成熟果皮)

    • 性味: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 功效:破氣消積、疏肝解鬱,善治肝氣鬱滯、脅痛、食積腹痛。
    • 作用:針對「氣滯」所致的絞痛,破氣開結,直達下焦。
  2. 桂皮(肉桂樹幹皮)

    • 性味: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 功效:溫陽散寒、通脈止痛,善治寒邪內侵、腹冷痛、寒凝血瘀。
    • 作用:溫散腹中寒邪,解除經脈拘攣,助氣血暢行。
  3. 陳皮(柑橘成熟果皮)

    • 性味:辛溫,歸脾、肺經。
    • 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善治脾胃氣滯、腹脹嘔逆。
    • 作用:調和中焦氣機,兼顧脾胃運化,緩和青皮破氣之峻。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滯為主,溫散為輔

    • 青皮為君,破氣解鬱以開結;桂皮為臣,溫通散寒以止痙;陳皮為佐使,調和氣機兼護脾胃。三藥合用,針對「氣滯寒凝」之核心病機,破氣而不耗正,溫散而不助火。
  2. 煎服法體現藥性分層作用

    • 先煎青皮,取其峻烈之性先攻下焦滯氣;次煎桂皮,溫散中下二焦寒邪;後下陳皮,輕揚調和上中二焦氣機。此法分層釋放藥效,循序解結。
  3. 皮類藥物特性

    • 《本草備要》謂「皮者,行皮」,三藥皆走表裡之間,善疏泄腠理與臟腑間氣機,尤適「氣滯於內、寒束於外」之腹痛。

四、總結

《三皮湯》以「行氣溫通」為綱,青皮破滯、桂皮散寒、陳皮和中,共奏解痙止痛之效。其組方簡練,針對「寒凝氣滯」之急性腹痛,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氣行則痛止」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青皮、桂皮、陳皮等分。
上件先煎青皮數沸,次煎桂皮,又下陳皮,去滓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皮湯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三皮湯, 出處:《袖珍》卷二引《聖惠》。 組成:青皮、桂皮、陳皮等分。 主治:肚腹絞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