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陰丹

破陰丹

PO Y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八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18%
脾經 16%
心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7%
膽經 7%
肺經 7%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陰丹中包含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殺蟲止癢: 硫磺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或蟲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陰癢等,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 清熱解毒: 硫磺亦具清熱解毒功效,能解毒散結,對於因濕熱或毒邪引起的瘡瘍腫毒,能起到消腫止痛、排膿生肌之效。

破陰丹中硫磺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破陰丹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包含水銀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在中醫理論中,水銀屬於重金屬,具有解毒和鎮靜作用,常用於治療一些陰虛、火旺的症狀。水銀能夠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幫助提高免疫力,改善氣血運行。破陰丹通常用於某些特定的病症,如熱病後遺症或陰虛所致的症狀,能夠潤陰降火,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然而,隨著對於水銀毒性的認識增加,現代醫學對其使用逐漸謹慎。水銀在人體內的蓄積可能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因此在當代中醫中,已經有許多方劑開始用其他無毒性成分取代水銀。使用破陰丹時,需要在合格的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與療效,這樣才能兼顧傳統與現代醫學的智慧,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

破陰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破陰丹方中常含有較多滋陰藥物,易傷脾胃,導致脾胃氣虛,運化失常。陳皮的加入,可以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避免滋陰藥物過於滋膩,損傷脾胃。
  2. 降逆止嘔: 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陰虛火旺導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破陰丹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虛熱內擾所致的各種症狀,陳皮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降逆止嘔,提高療效。

破陰丹方劑中包含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破陰丹用於治療婦科陰寒證,而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是導致陰寒證的重要因素之一。青皮可疏肝理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陰寒證狀。
  2. 消食化積,健脾開胃:青皮亦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破陰丹中常配伍其他健脾燥濕藥物,與青皮合用,可加強健脾消食,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更有效地消除陰寒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陰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宋《類證活人書》,主治「陰中伏陽」之證。其核心病機為外顯陰寒之象(如六脈沉緊、指末冷、中滿惡心),內藏真陽鬱遏(身溫煩躁、頭痛、舌絳底浮白)。此證易誤辨為純陰寒或純陽熱,若誤投溫補則陰邪阻隔真陽,過用寒涼則真火更傷。破陰丹以「破陰散寒、透達伏陽」為法,使鬱閉之陽氣外透,則火升水降,汗出而解。尤適用於傷寒時疫過程中,寒邪外束、陽氣內鬱之寒熱錯雜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剖析

  1. 硫黃(舶上者)

    • 性味大熱,專入命門,為「火中精」。《本草綱目》言其「疏利大腸,補命門火衰」;《本草經疏》稱其「能盪滌陰邪,回陽破結」。此方取其大辛大熱之性,直破沉寒痼冷,通達陽氣被遏之處。
  2. 水銀

    • 性寒質重,《本草備要》謂其「沉陰滑竅,通徹經絡」。與硫黃配伍,一熱一寒,一升一降,共成「升降陰陽」之勢。二者鍛煉為「硫化汞」(丹家稱「靈砂」),既能鎮降浮火,又可助硫黃通陽不助燥熱。
  3. 陳皮、青皮

    • 均為理氣要藥。陳皮理脾肺之氣,化中焦濕濁;青皮疏肝破滯,《珍珠囊》言其「破堅癖,散滯氣」。二皮協同,解氣機壅滯所致「胸滿惡心」,助硫黃、水銀通徹三焦氣道,使藥力無阻。

配伍邏輯與方義
全方以硫黃為君,破陰回陽;水銀為臣,既制硫黃燥烈,又引陽入陰;二皮為佐使,調暢氣機。其核心在於「以熱破寒,以寒制熱」,形成動態平衡:

  • 物理製劑:硫黃與水銀共研成砂,暗合丹道「水火既濟」之理,使陽氣得以自陰中透發。
  • 服法關鍵:冷鹽湯送服,取「鹹寒軟堅」助水銀下行,反佐硫黃之熱,防其升散太過;若陰寒重,則改冷艾湯,借艾葉溫通之力引藥入陰分。

治療原理
此方非單純溫補或瀉熱,而是透過「激發—疏導—透散」三層作用:

  1. 激發真陽:硫黃迅激下焦真火,衝破陰寒鬱閉。
  2. 疏導氣機:二皮開通壅滯,為陽氣外達開路。
  3. 透散伏火:水銀鎮攝浮陽,使內鬱之熱從表而解(見「煩躁狂熱—汗出身涼」之「換陽」反應)。

此即《內經》「火鬱發之」之具體運用,後世「引火歸元」諸法,或可視為其衍化。

傳統服藥法


硫黃(舶上者)1兩,水銀1兩,陳皮(去白)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為末)。
先將硫黃銚子內熔,次下水銀,用鐵杖子打勻,令無星,傾入黑茶盞內研細,入二味勻研,用厚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如煩躁,冷鹽湯送下;如陰證,冷艾湯送下。
伏陽傷寒 鄉人李信道得疾,六脈沈不見,深按至骨,則沈緊有力,頭疼,身溫煩躁,指末皆冷,中滿惡心。更兩醫矣,醫者不識,只供調氣藥。予因診視曰,此陰中伏陽也,仲景法中無此證,世人患此者多,若用熱藥以助之,則為陰邪隔絕,不能導引真陽,反生客熱,用冷藥,則所伏真火愈見消鑠,須用破散陰氣,導達真火之藥,使火升水降,然後得汗而解。予授此藥二百粒,作一服,冷鹽湯下。不半時,煩躁狂熱,手足躁擾,其家大驚。予曰,此俗所謂換陽也。須臾稍定,略睡已得汗,自昏達旦方止,身涼而病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需謹慎。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有皮膚病、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心情煩燥噁心反胃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破陰丹, 出處:《本事》卷八。 組成:硫黃(舶上者)1兩,水銀1兩,陳皮(去白)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爲末)。 主治:傷寒時疫,陰中伏陽。身雖大寒,反不欲近衣,胸滿惡心,頭痛脊疼,指末雖冷而內熱煩躁,舌苔絳底浮白,甚或嫩紅胖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