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炁靈砂丹

二炁靈砂丹

ER QI LING SHA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28%
心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炁靈砂丹中包含水銀,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特性:

  1. 性寒而重,善於下行: 水銀質地沉重,性寒,能直達病竈,驅除寒邪,並可引導藥力下行,治療下焦病症。
  2. 具有抗菌消炎功效: 水銀具有殺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繁殖,減輕炎症反應。在古代醫學中,水銀常被用於治療瘡瘍、疥癬等皮膚病,以及某些內科疾病。

然而,水銀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不可自行服用。現代醫學早已不再使用水銀,而以更安全有效的藥物代替。

二炁靈砂丹中含有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一、 硫磺性溫熱,善走竄,可引藥入經: 硫磺具有溫熱的藥性,且能迅速穿透肌膚,深入經絡,有助於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二、 硫磺能驅除寒濕,溫陽化氣: 二炁靈砂丹常用於治療寒濕痹痛、陽氣不足等症,硫磺具有溫陽化氣、驅除寒濕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炁靈砂丹主治「諸虛痼冷,厥逆,及上盛下虛,痰涎壅盛者」,其核心在於:

  1. 「痼冷」與「厥逆」

    • 「痼冷」指沉寒痼冷之證,多因陽氣衰微,陰寒內結,表現為四肢冰冷、腹中冷痛、久瀉等。
    • 「厥逆」為陰陽氣不相順接,此處偏重寒厥(因陽虛陰盛所致),如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 此方以硫黃(純陽之性)配水銀(質重下行),昇降陰陽,溫通沉寒。
  2. 「上盛下虛」與「痰涎壅盛」

    • 「上盛」多見虛陽浮越、痰氣上逆之證(如喘促、頭暈);「下虛」則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 方中硫黃溫補命門,水銀鎮墜痰涎,一升一降,使浮陽歸元,痰濁得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水銀(Hg)

    • 性沉、寒,質重趨下,能「鎮墜痰涎」,抑制上逆之氣。古代用於痰涎壅盛、癲狂等症,然其性寒有毒,需配伍硫黃制其寒毒。
    • 與硫黃化合生成「硫化汞」(HgS,即靈砂),毒性降低,轉為溫性,兼具硫黃之溫陽與水銀之鎮降。
  2. 硫黃(S)

    • 純陽之品,補火助陽,溫通痼冷,《本草綱目》謂其「秉純陽之精,益命門真火」。
    • 與水銀昇煉後,火性得水銀制約,避免燥烈傷陰,形成「陰陽既濟」之效。

(二)製法與增效邏輯

  1. 「昇打五香」與「束針紋赤色」

    • 反覆昇華(昇打)使水銀與硫黃充分反應,生成純淨的紅色硫化汞(丹砂),色赤入心,質重鎮潛,兼具溫陽與沉降之性。
    • 桑灰醋煮、米糊為丸,進一步緩和藥性,健脾和中。
  2. 升降陰陽的機理

    • 硫黃(陽)性升,溫補命門之火;水銀(陰)性降,鎮逆氣、化痰涎。二者化合後,形成「陽中有陰,降中有升」的動態平衡,適用於陰陽乖逆之證。

(三)隨證加減引經藥

  • 人參湯送服:補氣固本,助靈砂溫補元陽。
  • 茴香湯治疝氣:引藥入肝經,散寒止痛。
  • 茯苓湯療白濁:健脾滲濕,協同靈砂固下焦。

三、推衍可能功效

  1. 溫腎回陽:硫黃主溫命門,適用於腎陽衰微之腰膝冷痛、陽痿遺精。
  2. 鎮逆化痰:水銀質重,化合後仍具沉降之性,可平喘促、降痰涎。
  3. 調節寒熱錯雜:對於「真寒假熱」或「上熱下寒」之證,可交通陰陽。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水火既濟」的製方思想,透過昇煉改變藥性,將峻烈之品轉化為溫通鎮攝之劑。

傳統服藥法


水銀1斤,硫黃4兩。
升降陰陽,和五臟,助元氣,下逆氣,扶危救急。
入鍋炒斷星,入陽城罐升打5香,開出成束針紋赤色為佳,桑灰醋淋汁煮,制米糊丸,如芥子大。
每服3分或1分。常服,每用人參湯空心送下,或棗湯送下,疝氣,木腎偏墜腫痛,茴香湯送下;白濁遺精,白茯苓湯送下;虛勞咳嗽,生薑、烏梅、蘇梗湯送下,腰腹滿痛,莪朮湯送下;盜汗、
孕婦忌服。胃虛嘔吐,霍亂,肺熱生痰,心虛有火,神魂不寧者,俱不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炁靈砂丹,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水銀1斤,硫黃4兩。 主治:升降陰陽,和五臟,助元氣,下逆氣,扶危救急。主治:諸虛痼冷,厥逆,及上盛下虛,痰涎壅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