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丸

五味丸

WU W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9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21%
胃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5%
三焦經 5%
小腸經 5%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丸的組成中包含硫磺,是因其具備以下兩點作用:

1. 殺蟲止癢:硫磺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五味丸中以硫磺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因寄生蟲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例如疥瘡、濕疹、癬症等,改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

2. 解毒消腫:硫磺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中毒性疾病,並能消腫止痛。五味丸中以硫磺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消解毒素,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五味丸中含有芒硝,其主要原因為: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便祕症狀,幫助排毒。
  2. 軟堅散結:芒硝對於積聚於腸道的宿便、痰濕等病邪具有軟化、消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腹脹、腹痛等症狀。

五味丸中的芒硝配合其他藥材,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便祕、腹脹、腹痛等病症。

五味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五味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
  2. 祛風除濕:五靈脂亦有祛風除濕之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麻木等症。五味丸中常配伍其他祛風除濕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共同達到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功效。

因此,五靈脂在五味丸中起到活血止痛、祛風除濕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五味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五味丸主要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陳皮可助其消食導滯、行氣止痛,改善脾胃功能。

二、 調和藥性: 五味丸中多味藥材性偏寒涼,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吸收。

五味丸中包含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消脹: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脹、止痛的作用。五味丸旨在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少納呆等症,青皮可幫助疏肝理氣,緩解脾胃脹滿,促進消化。
  2. 理氣化痰:青皮還具有理氣化痰的作用,可緩解因氣滯痰阻引起的胸悶氣喘等症狀。五味丸中常加入其他化痰藥物,青皮的加入可協同作用,提高化痰效果,使患者更快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味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一切病」,此描述反映其廣泛性,可能針對小兒體質特點,以調理脾胃、補益氣腎、固澀收斂為核心,適應於虛損、泄瀉、消化吸收不良等常見小兒病症。然「一切病」之說須結合具體證型,非泛指所有疾病,實為針對小兒「脾常不足、腎常虛」之生理特質,以補虛固本為大法。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特點

    • 補氣健脾:人參(5錢)、白朮(5錢)、茯苓(7分半)、山藥(7分半,薑炒)為主力,益氣補脾,助運化以治本。
    • 溫腎固澀:巴戟(5錢)、故紙(補骨脂,5錢)、吳茱萸(1錢2分半)溫補下元;肉蔻(5錢)、龍骨(2錢半)收澀止瀉,針對小兒腎氣未充、遺尿或久瀉。
    • 收斂調和:五味子(5錢)斂肺益腎,協同龍骨固攝氣陰;吳茱萸少量配人參,溫中不傷陰。
    • 酒糊為丸:酒性溫通助藥力,丸劑緩圖,適合小兒長期調理。
  2. 方劑結構分析

    • 標本兼顧:以補脾益氣為本(人參、白朮),溫腎固澀為標(巴戟、故紙),佐以收澀(五味、肉蔻)治小兒滑脫之證。
    • 藥性平衡:人參、五味子益氣生津,佐吳茱萸、補骨脂之溫燥;山藥、茯苓健脾滲濕,防補藥滋膩。

三、可能功效與治療原理

  1. 主治推論

    • 適應證:脾腎兩虛所致之食少便溏、久瀉不止、遺尿、發育遲緩等。
    • 兼顧肺氣:五味子斂肺,可能用於氣虛久咳或汗多。
  2. 配伍原理

    • 健脾+溫腎+固澀:符合「補先天以養後天」思路,針對小兒「易虛易瀉」特點。
    • 劑量設計:補益藥量重(人參、白朮各5錢),佐使藥輕(茯苓、山藥不足1錢),主次分明,以求補而不滯。

總結:本方以補脾溫腎為主軸,固澀為輔,推測古代用於小兒脾腎虛弱引起的系列病症,需結合具體脈證加減。其組方體現「固本培元」之傳統兒科調治理念,若用於現代臨床,可參考類似方劑如四神丸(補骨脂、肉蔻、吳茱萸)之應用範疇,但須進一步辨證。

傳統服藥法


人參5錢,五味5錢,故紙5錢,白朮5錢,吳萸1錢2分半,巴戟5錢,山藥7分半(薑炒),茯苓7分半,肉蔻5錢,龍骨2錢半。
酒糊為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坐骨神經痛心內膜炎五十肩心律不整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背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硫黃2兩,消石2兩(2味垍器內,用文武火熬熔,拌和勻),五靈脂2兩,陳皮2兩,青皮2兩。 主治:小兒一切病。

五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桂1兩(去粗皮),訶黎勒皮1兩,槟榔(銼)1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乾薑3分(炮)。 主治:胸痹,心下堅痞。

五味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六。 組成:茯苓5兩,人參3兩,麥門冬1升(去心),青竹茹1升,生薑屑6兩。 主治: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服生蘆根飲未能全除者。

五味丸, 出處:《嵩崖尊生》卷九。 組成:人參5錢,五味5錢,故紙5錢,白朮5錢,吳萸1錢2分半,巴戟5錢,山藥7分半(薑炒),茯苓7分半,肉蔻5錢,龍骨2錢半。 主治:脾腎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