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至聖來復丹」中包含「五靈脂」的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半身不遂等症狀,五靈脂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達到緩解疼痛、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
- 祛風止痛: 五靈脂亦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在「至聖來復丹」中,五靈脂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止痛的作用。
至聖來復丹中包含青皮,其主要原因為:
- 疏肝理氣: 青皮性辛、苦,味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青皮,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緩解因肝氣鬱滯而引起的腹痛、腹脹、脅肋脹痛等症狀。
- 健脾消食: 青皮還具備健脾消食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至聖來復丹中加入青皮,可有效改善肝氣鬱滯、脾胃不和等症狀,達到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療效。
「至聖來復丹」方劑中含有硫磺,主要原因如下:
- 驅風除濕: 硫磺性溫,具有驅風除濕之效,可治療風濕痺痛、頑固性濕疹等症。
- 殺蟲止癢: 硫磺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疥瘡、頭癬等皮膚病。
硫磺在中藥方劑中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症和患者體質進行劑量調整,避免過量使用造成副作用。
至聖來復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便瀉熱: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方中若出現熱毒壅盛、腸道燥結等症,芒硝可迅速瀉熱通便,解除腸道積滯,幫助藥物下達病所。
2. 引藥下行:芒硝的引導作用有助於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好的療效。尤其在治療某些下焦病證時,芒硝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更好地針對病竈部位,達到治療效果。
至聖來復丹中添加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和胃止嘔之效。方中若有脾胃虛弱、氣機不暢、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可助於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改善症狀。
2.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 陳皮亦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對於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陳皮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至聖來復丹」中加入玄精石,主要是利用玄精石的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作用。玄精石能夠清熱解毒、鎮靜安神,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至聖來復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陽不調,水火失濟」所衍生之危急證候,其應用範圍廣泛,可歸納為三大病理核心:
- 升降失常:心腎不交、冷熱相爭,表現為膈痞寒熱、煩躁昏憒、吐瀉逆冷等上熱下寒諸症。
- 氣血乖戾:榮衛運行失序,導致攻注疼痛、霍亂轉筋等氣血逆亂之象。
- 虛風內動:小兒驚癇轉為慢驚,屬陰陽離決之危象,強調「胃氣尚在」方可施用。
其特異性在於「攻補兼施」,既能救急(如硫黃、消石溫通破結以回陽),又顧護本元(玄精石滋陰潛陽),體現「來復」二字寓意陰陽復位之理。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硫黃-消石-玄精石:構成方劑核心架構
・硫黃(純陽之精)配消石(硝石,苦寒降火),一熱一寒,水火既濟,破除陰凝痞結。
・玄精石(鹹寒沉降)既制硫黃燥烈,又引虛陽下歸腎水,形成「陽藥得陰制則不僭」的配伍巧思。靈脂-青皮-陳皮:調暢氣血樞機
・靈脂(五靈脂)活血化瘀,專攻脅肋滯痛;青皮破氣、陳皮理氣,協同疏導三焦氣機,助硝黃開通壅滯。麵糊為丸:緩釋藥性,避免峻烈傷正,契合「危急證候需漸復」的治療思想。
總治則:
以硫黃為君,消石為臣,玄精石為佐,構成「陽中寓陰,降中寓升」的動態平衡;佐以行氣活血之品,使陰陽升降復常,氣血周流,邪去正安。此方深合《周易》「復卦」一陽來復之義,故名「來復」。
傳統服藥法
靈脂2兩,青皮2兩,硫黃2兩,消石(於瓷器內,文武火消,令勻,勿令太過,研細,慢火炒黃色),陳皮(不去白)2兩,太陰玄精石1兩。補損扶虛,救陰助陽,常服和陰陽,益精神,散腰腎陰濕,止腹肋冷疼。
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小兒如麻子,看大小加減服之。每服20粒,病甚者30粒,輕者15粒;童稚10粒,嬰兒3-5粒,新生1-2粒,化破,早晨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至聖來復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至聖來復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養生必用》。 組成:靈脂2兩,青皮2兩,硫黃2兩,消石(于瓷器內,文武火消,令勻,勿令太過,研細,慢火炒黃色),陳皮(不去白)2兩,太陰玄精石1兩。 主治:補損扶虛,救陰助陽,常服和陰陽,益精神,散腰腎陰濕,止腹肋冷疼。主治:陰陽不調,冷熱相制,榮衛差錯,心腎不升降,水火不交養,凡丈夫,女人、老夀、稚嬰危急證候,胃氣尚在者。如邪熱炎上煩躁;冷氣攻註疼痛;膈痞寒熱不可忍;腎邪攻脅註痛,不可轉動;諸霍亂吐瀉,水谷湯藥不住;大段吐逆,手足逆冷,腳轉筋;著熱煩躁,昏塞旋倒,不省人事;瀉痢不問赤白冷熱;非時吐逆氣痞,食飲不下;小兒因驚成癇,發渴多日,變成虛風,作慢驚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