榼藤子散

榼藤子散

KE TENG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5.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70%
肺經 29%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榼藤子散中包含皁莢,其主要原因為:

  1. 通便瀉下:皁莢性寒,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其皁苷成分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用於治療便祕、積滯等症。
  2. 消腫解毒:皁莢亦具消腫解毒之效。其皁苷可抑制炎症反應,並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應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濕疹等皮膚病。

榼藤子散以皁莢搭配其他藥物,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通便瀉下及消腫解毒之效,並可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藥物比例,以達到最佳療效。

榼藤子散中包含石榴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收斂止瀉:石榴皮性澀,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此功效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榼藤子、烏梅等協同作用,治療因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
  2. 殺蟲止癢:石榴皮具有一定的殺蟲止癢作用,可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因濕疹、皮炎等引起的皮膚瘙癢。

因此,石榴皮在榼藤子散中起著收斂止瀉、殺蟲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榼藤子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疾,下血無時」,意指痔瘡所致的出血,無論發作時間或頻率,皆可適用。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出血多因濕熱下注、血絡損傷或氣虛不攝所致,此方以收斂止血、祛風燥濕為核心,兼顧局部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榼藤子仁

    • 性味甘平,傳統用於「解毒消腫」,其油脂成分可能潤滑腸道,減緩痔瘡摩擦出血。
    • 炒製後增強收澀之性,助於止血。
  2. 皂莢子(與榼藤子同炒):

    • 味辛溫,能「祛風通竅」,炒後減其峻烈之性,轉為緩和,協同榼藤子收斂止血。
    • 酥炒(以酥油拌炒)增其溫潤,兼顧腸道燥濕而不傷陰。
  3. 牛角(角思)灰

    • 即牛角燒灰存性,為傳統止血聖藥,性澀,能直接吸附血絡破損處,形成保護層以止血。
    • 古人認為動物角類藥材具「上行巔頂,下走足膝」之特性,引藥力至下焦痔瘡患處。
  4. 酸石榴皮灰

    • 酸澀收斂,燒灰後增強止瀉、止血之效,針對腸道濕熱或血痢,其鞣質成分可凝固蛋白質,抑制出血。

整體配伍思路

  • 標本兼顧:榼藤子、皂莢子炒黃後偏溫澀,直達病所以止血治標;牛角灰、石榴皮灰強化收澀,修復血絡。
  • 動靜結合:皂莢子辛散之性(動)防過度收斂氣滯,搭配他藥靜止之性(靜),避免留邪。
  • 內外同治:從內調理腸道濕熱,從外局部斂瘡,符合中醫「痔瘡屬內外合病」之觀點。

適用機理推論
此方推測適用於「濕熱夾瘀」型痔血,症見血色鮮紅、肛門灼熱腫痛。其組成多為炭藥與灰類,符合中醫「血見黑則止」理論,透過炭化增強吸附與止血力,佐以粥飲或溫酒送服,溫中助藥力下行。小兒藥量減半,因稚陰稚陽之體,不耐峻藥故也。

傳統服藥法


榼藤子2枚(取仁),皂莢子100枚(與榼藤子仁同以酥炒黃),牛角(角思)灰5兩,酸石榴皮灰3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食前以粥飲調下;小兒痔疾,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榼藤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榼藤子2枚(取仁),皂莢子100枚(與榼藤子仁同以酥炒黃),牛角(角思)灰5兩,酸石榴皮灰3兩。 主治:痔疾,下血無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