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瀉丸

截瀉丸

JIE XI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大腸經 19%
肝經 13%
肺經 13%
心經 6%
膽經 6%
腎經 6%
膀胱經 6%
胃經 6%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截瀉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實熱便祕。在其組成中包含鉛丹(即鉛的氧化物),這一成分的使用主要源於古代中醫對於藥物性質的理解。鉛丹具有下瀉通便的作用,能夠促進腸蠕動,通過加速腸道內容物的排出來緩解便祕問題。此外,鉛丹在古代中藥中被認為有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清理體內的熱氣和毒素。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要謹慎,因為其含有重金屬鉛,長期服用或過量使用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現代醫學普遍不推薦使用鉛丹。瞭解截瀉丸中的鉛丹成分及其歷史背景,有助於理解古代中醫對於藥物的認識和在治療上的應用,但在現代治療中則應該選擇更安全的替代品。

截瀉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脾胃虛弱引起的泄瀉,白礬能清熱燥濕,固澀止瀉,達到止瀉止痢之效。
  2. 收斂止血: 白礬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寒溼內侵導致的泄瀉,以及伴隨出血的腹瀉。

白礬在截瀉丸中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瀉效果。但白礬性寒,不宜單獨使用,且需遵醫囑,避免過量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截瀉丸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固丸成型:蜂蠟具有良好的粘性和塑性,可將藥粉粘合在一起,形成丸劑,方便吞服,同時也防止藥物因潮濕而變質。

2. 緩解腸道刺激:蜂蠟本身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藥物刺激腸道所引起的腹瀉症狀,使藥物更溫和,減少副作用。

截瀉丸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石榴皮性澀味酸,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抑菌消炎的功效。其富含鞣質,能與腸道內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性物質,減少腸道蠕動,起到止瀉作用。同時,石榴皮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進一步減輕腹瀉症狀。

因此,截瀉丸中加入石榴皮,可有效收斂止瀉,緩解腸道炎症,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截瀉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一切久瀉,諸藥不效者」,即針對遷延不癒之腹瀉,無論寒熱虛實,凡他法未能取效者,皆可試用。其適應症涵蓋紅痢(便中帶血,屬熱)、白痢(便下黏液,偏寒),顯示此方設計兼顧不同病機,通過配伍調整引藥(清茶或薑湯)以適應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丹(飛過):即鉛丹,經炮製後毒性減弱,古代用以澀腸止瀉,其性沉墜,能「固脫止滑」,直接作用於腸道,抑制過度蠕動與分泌。
  2. 枯礬:為煅製明礬,具強效收斂燥濕之功,可凝固腸道蛋白質,減少滲出,兼能殺蟲(如阿米巴痢疾),古人用於「澀腸止痢」。
  3. 黃蠟:作為賦形劑,其性黏滯,能包裹藥末延緩釋放,同時協同固護腸膜,緩和刺激。
  4. 石榴皮(炒):炒後澀性增強,富含鞣質,直接收斂腸黏膜,抑制病原體(如痢疾桿菌),為古代治痢要藥。

配伍特點
全方以「澀」為核心,四藥皆具收斂之性,形成協同效應:

  • 物理性止瀉:黃蠟與石榴皮形成保護層,減少腸道刺激。
  • 化學性抑菌:枯礬與石榴皮抑制病原體生長,黃丹亦有抑菌作用。
  • 病機兼顧:以薑湯或清茶引藥,寒熱雙調。紅痢用清茶清熱,白痢用薑湯散寒,體現「同病異治」思想。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久瀉傷及腸絡(黏液或血便)、氣液耗脫之病機,通過「急則治標」迅速止瀉,阻斷惡性循環。其強效收澀或與古代缺乏抗生素背景下,對抗嚴重痢疾或慢性腸炎之經驗有關。然全方偏燥,適用於實邪未盡而瀉下無度者,若純虛證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黃丹(飛過)1兩,枯礬1兩,黃蠟1兩,石榴皮8錢(炒)。
將蠟於小銅勺內溶化,再以丹、礬等三味研細末,投入乘熱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空心服。紅痢,清茶下;白痢,薑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作用,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截瀉丸, 出處:《串雅內編》卷一。 組成:黃丹(飛過)1兩,枯礬1兩,黃蠟1兩,石榴皮8錢(炒)。 主治:一切久瀉,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