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膜礬蠟丸

護膜礬蠟丸

HU MO FAN L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廣筆記》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大腸經 22%
膀胱經 11%
肝經 11%
胃經 11%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護膜礬蠟丸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腸道菌羣失衡、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白礬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糞便排出,達到止瀉效果。
  2. 保護腸胃黏膜: 白礬可與胃酸反應生成氫氧化鋁,形成保護膜,包裹腸胃黏膜,減少刺激,緩解胃炎、潰瘍等症狀。此外,白礬也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細菌繁殖,進一步促進腸道修復。

護膜礬蠟丸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封閉作用: 蜂蠟具備較高的熔點,在常溫下呈固態,可與其他藥材混合後形成堅固的丸劑,有效防止藥物因潮濕或氧化而變質,延長藥效保存時間。
  2. 潤滑作用: 蜂蠟具有潤滑性,能使藥丸更容易吞服,避免藥丸在食道中卡住,造成不適。同時,蜂蠟能附著於腸胃黏膜,形成保護膜,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護膜礬蠟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護膜礬蠟丸主治腫毒、癰疽,其功效特點如下:

  1. 護膜防內攻
    古代醫家認為癰疽腫毒若毒氣內攻,恐傷臟腑。此方以「護膜」為名,強調其能形成保護屏障,防止毒邪深入。此「膜」非實質解剖結構,而是指中醫理論中隔絕病邪的防禦功能。

  2. 階段性雙效

    • 未破則消:對於尚未潰爛的癰腫,能促使消散。
    • 已破則合:若已潰瘍,則助傷口收斂癒合。
      此雙向調節作用,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
  3. 長期服用見功
    強調須持續用藥(「日服百粒」「過半斤必萬全」),反映其作用機理非單純殺菌消炎,而是通過調整體內環境(如「托毒外出」)達到根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白礬(君藥)

    • 性味:酸澀寒,歸肺、肝、脾經。
    • 傳統作用
      • 解毒殺蟲:《本草綱目》載其可「蝕惡肉,生好肉」。
      • 收斂止血:對潰瘍面有燥濕收濕之效。
      • 化痰通絡:能化「痰毒」之瘀滯(中醫視部分癰疽為痰瘀互結)。
    • 現代理解:含硫酸鋁鉀,具有:
      • 收斂作用:使蛋白質凝固,減少創面滲出。
      • 抑菌效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癰疽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2. 黃蠟(臣藥)

    • 性味:甘淡微溫,歸脾、胃經。
    • 傳統作用
      • 潤燥生肌:《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下利膿血,補中續絕傷」。
      • 賦形緩釋:作為基質,延緩白礬釋放,避免過度刺激。
    • 現代理解
      • 物理性保護:形成油性薄膜,隔絕創面與外界污染。
      • 促進癒合:可能透過保濕作用改善傷口微環境。
  3. 蜂蜜(佐使)

    • 調和藥性,緩解白礬澀味,兼有解毒潤燥之效。
    • 黏合賦形,輔助丸劑成型。
  4. 朱砂(衣)

    • 除鎮心安神外,傳統認為其「色赤入血」,能引藥入血分攻毒。

(二)組方邏輯推演

此方體現「澀托並用」的治則:

  1. 以澀固表
    白礬的酸收特性,可斂瘡口、減滲出,避免毒隨液泄而擴散。

  2. 以蠟護膜
    黃蠟形成的物理屏障,呼應「護膜」理念,阻斷外邪再侵。

  3. 托毒邏輯
    中醫認為癰疽因「正虛邪戀」,單用清解易致毒陷。方中:

    • 白礬「蝕惡肉」即為主動清除腐敗組織;
    • 黃蠟「補中」暗含扶正之意,助正氣托毒外出。

(三)劑型設計考量

  • 丸劑緩圖
    癰疽屬慢性病理過程,丸劑可延緩吸收,適合長期服用。
  • 蠟丸特性
    蠟質外殼能保護刺激性藥物(如白礬)通過胃部,減少不良反應。

(四)可能作用機制

  1. 局部作用(針對已潰瘍者):

    • 形成保護性覆蓋層 → 減少感染風險。
    • 白礬凝固蛋白 → 加速創面乾燥結痂。
  2. 全身調節(針對未潰者):

    • 白礬的抑菌成分可能經吸收後作用於深部感染灶。
    • 中醫角度:通過調節「營衛氣血」,改變體內適合癰疽發展的「濕熱瘀滯」環境。

三、總結

護膜礬蠟丸的設計,反映古代外科「內治托法」的智慧,通過收斂與保護並行、局部與全身兼顧的策略,處理癰疽不同階段的病理特徵。其組方簡潔而層次分明,體現中醫「以固為攻」的辯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礬(明亮者,研)2兩,黃蠟1兩。
護膜,防毒氣內攻,未破即內消,已破即便合。
將黃蠟熔化提起,待稍冷,入礬末,不住手攪勻,和蜜五六錢和勻,眾手為丸,如梧桐子大,蠟冷不能丸以滾湯燖之便軟,朱砂為衣。
每服20丸,漸加至30-40丸,白湯或酒送下。1日之中,服100粒方有功。始終服過半斤,必萬全。病癒後,服之尤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護膜礬蠟丸,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白礬(明亮者,研)2兩,黃蠟1兩。 主治:護膜,防毒氣內攻,未破即內消,已破即便合。主治:腫毒,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