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黃丸

礬黃丸

FAN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備急灸法》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大腸經 22%
膀胱經 12%
肝經 12%
胃經 9%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黃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其能收縮血管,減少出血,並促進血液凝固。在方劑中,白礬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血效果。
  2. 清熱燥濕: 白礬亦具清熱燥濕之功,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泄瀉、痢疾等病症。在礬黃丸中,白礬的清熱燥濕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減輕炎症反應。

白礬在礬黃丸中,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發揮其收斂止血和清熱燥濕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礬黃丸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形劑與黏合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性,可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緊密結合,並使其成形,方便服用。同時,蜂蠟不易溶解,可以防止藥材在水中散失,保持藥效。
  2. 緩釋作用: 蜂蠟的熔點較高,服用後會在腸胃中緩慢溶解,使藥效逐漸釋放,延長藥效時間,有利於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為外科疾患而設,其主治「癰疽諸瘡、瘦瘤痰核、痔漏便毒、蛇咬傷」等,均屬熱毒壅滯、血肉腐敗或痰濕凝聚之證。

  1. 癰疽諸瘡:癰疽多因熱毒熾盛,氣血瘀滯所致。白礬具燥濕收斂、解毒殺蟲之效,黃蠟能生肌護膜,二者合用可托毒外出,促進瘡口癒合。
  2. 瘦瘤痰核:此類病證多與痰濕凝結相關。白礬化痰燥濕,黃蠟固護正氣,共奏消痰散結之效。
  3. 痔漏便毒:濕熱下注或血瘀成毒者,白礬收斂止血、清熱解毒,黃蠟潤滑腸道,減緩局部疼痛。
  4. 蛇咬傷:白礬外用本可解蟲蛇毒,內服配合黃蠟托毒,緩解毒邪內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燥濕止癢、解毒殺蟲、止血定痛,外用可斂瘡生肌,內服能化痰祛濕。
    • 本方取其清熱解毒、收斂瘡口之性,直接針對熱毒腐肉之病理。
  2. 黃蠟(蜂蠟):

    • 性味甘淡微溫,歸脾、胃經。
    • 傳統功效:潤燥護膜、生肌止痛,兼能「固衛氣」以托里排膿。
    • 本方中黃蠟溶合白礬,緩和白礬峻烈之性,形成「護膜」效果,防止毒邪深竄,同時輔助生肌長肉。

配伍特點

  • 一收一托:白礬收斂固澀以定痛,黃蠟溫潤托里以生肌,兩者相配,既能消散局部腫毒,又可保護內裡氣血。
  • 動靜結合:白礬性動,能快速解毒燥濕;黃蠟性靜,可長效維持藥力,緩解峻藥對腸胃之刺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殺毒—護正—生肌」三步作用:

  1. 殺毒:白礬直接抑制熱毒,減少局部炎症。
  2. 護正:黃蠟形成藥性屏障,防止毒邪擴散,兼助正氣修復。
  3. 生肌:二者協同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瘡面癒合。

劑型與服法意義

  • 製成「綠豆大」丸劑,方便吞服,且緩釋藥效。
  • 以溫酒或麻油送服,酒行血氣助藥力上達,麻油潤腸通便,適合痔漏或熱毒下注之證。

總結
礬黃丸以簡潔配伍,針對外科毒邪壅滯之核心病機,其設計體現「急則治標」(解毒)與「緩則護本」(生肌)並重的思維,符合傳統中醫「托里消毒」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礬1兩(為末),黃蠟半兩(溶 開)。
定痛生肌,護膜消毒,托里排膿。托毒。止疼痛。
上旋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0丸,用溫酒或些煎熟麻油送下,不拘時候。
忌食雞肉三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淋巴腺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礬黃丸, 出處:《備急灸法》。 組成:白礬1兩(爲末),黃蠟半兩(溶開)。 主治:定痛生肌,護膜消毒,托裏排膿。托毒。止疼痛。主治:癰疽諸瘡,瘦瘤痰核,痔漏便毒,蛇咬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