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應丸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嘔斂酸: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嘔、清熱止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內盛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止嘔斂酸、固澀止瀉的作用。
2. 解毒殺蟲:白礬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殺蟲作用。對於由蟲積、食積、濕熱等因素引起的腹痛、腹瀉、噁心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殺蟲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因此,神應丸中加入白礬,一方面可以緩解嘔吐、腹瀉等症狀,另一方面也能起到解毒殺蟲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應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風癇,暗風」。
- 風癇:古指風邪引動之癲癇發作,症見卒然仆倒、抽搐昏厥,或伴痰鳴、口吐白沫。其病機多與「風痰上擾清竅」或「肝風內動」相關。
- 暗風:指內風潛伏,發作時突然眩暈仆倒、手足麻痹,或頭目昏矇,屬「內風眩暈」範疇,常見於肝腎不足、虛風上攻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威靈仙為君,當歸、肉桂為佐使,酒糊為丸,配合溫酒或茴香湯送服,呈現「祛風通絡、溫養活血」之效。
威靈仙(去土,20兩)
- 性味辛鹹溫,歸膀胱經,為祛風濕要藥,古稱其「通行十二經絡」,能「搜逐諸風」。
- 針對風癇、暗風,威靈仙可外祛風濕之邪,內化經絡痰瘀,尤其擅治風邪夾痰滯絡之證。其辛散之性,助開竅醒神;溫通之力,可緩解肢體拘急。
當歸(10兩)
- 性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兼能潤腸。
- 風癇日久易耗血,當歸養血以息風,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其活血之效,輔助威靈仙通絡,改善氣血痺阻。
肉桂(去粗皮,10兩)
- 性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補火助陽,引火歸元。
- 肉桂溫補下元,既可助威靈仙祛除寒濕風邪,又可防虛陽浮越所致之暗風;其溫通血脈之性,協同當歸促進氣血運行。
配伍邏輯與增效機制
- 祛風與養血並行:威靈仙偏攻邪,當歸偏補血,二者相合,祛風不傷正,補血不滯邪。
- 溫通經絡:肉桂助陽化氣,增強威靈仙通絡之效,尤適風癇夾寒或陽虛暗風之證。
- 酒糊與藥引助效:酒煮麵糊為丸,酒性溫通,可增藥勢達病所;溫酒或茴香湯送服,強化溫散之力;婦人用桂心湯,取其溫經散寒之長。
總治則推論
此方適合「風痰瘀阻、血虛絡痺」所致之風癇暗風,通過:
- 祛風滌痰(威靈仙為主)。
- 養血活血(當歸為輔)。
- 溫陽通脈(肉桂為佐)。
三者協同,使風息痰化、氣血調和,則癇發可緩,眩暈自平。
註:古人用藥注重「風邪外受」與「內虛生風」之交互影響,此方兼顧攻補,體現「標本同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去土)20兩,當歸10兩,肉桂(去粗皮)10兩。
上為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加至20丸,食前溫酒或煎茴香湯送下;婦人煎桂心湯送下。
孕婦不得服。忌食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應丸, 出處:《百一》卷三。 組成:好臘茶半兩,白礬1兩(生用)。 主治:風癇,暗風。
神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衛生寶鑑》。 組成:罂粟殼半兩,乳香4錢,木香半兩(煨),肉豆蔻1分(面裹煨)。 主治:噤口痢,全不進飲食,痢下不時。
神應丸, 出處:《內外傷辨》卷下。 組成:黃蠟2兩,巴豆5錢,杏仁5錢,百草霜5錢,乾薑5錢,丁香2錢,木香2錢。 主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中(氵重)乳酪水所致腹痛腸鳴,米谷不化。
神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引《瑞竹堂方》。 組成:黃連2兩(1半生用,1半熟用,炒),吳茱萸(淨)2兩,罂粟殼1兩(去筋木十分,淨,炒黑色),木香2兩。 主治:水瀉,腸鳴腹痛,並赤白痢、休息痢,不問遠年近日。
神應丸, 出處:《局方》卷八。 組成:威靈仙(去土)20兩,當歸10兩,肉桂(去粗皮)10兩。 主治:腎經不足,風冷乘之,腰痛如折,引背膂俯仰不利,轉側亦難。或因役用過多,勞傷於腎;或因寢冷濕,地氣傷腰;或因墜墮傷損;或因風寒客搏,皆令腰痛。
神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厚朴汁3分,川當歸4分,枳殼8分,礬(煅)8分,乾薑10分,縮砂6分,赤石脂5分,黃連4分,龍骨10分,附子10分(去皮臍尖),訶子7分,五味子7分,茯苓6分,人參6分。 主治:脾胃氣虛,冷痛下痢不止,每食粘物及冷物酒面則瀉痢,往往氣膨,胸膈滿悶,微痛則溏瀉,或五更初則下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