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眼白礬粉
DIAN YAN BAI FAN FE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點眼白礬粉方劑中包含白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眼部炎症、過敏、瘙癢等症狀,白礬可起到收斂血管、減輕炎症,緩解不適的作用。
- 殺菌消毒: 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抑制眼部細菌的滋生,預防感染。對於眼部感染引起的紅腫、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狀,白礬可以起到一定的消炎殺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點眼白礬粉」主治「目熱,息肉淫膚,赤白膜」:
- 目熱:指眼部紅腫熱痛,屬風熱或肝火上炎之證。白礬性寒,能清熱解毒,收斂消炎,符合「熱者寒之」原則。
- 息肉淫膚:指眼瞼或結膜增生之贅肉(如翼狀贅片)。白礬具腐蝕收斂之性,可「蝕惡肉」,抑制異常組織增生。
- 赤白膜:「赤膜」多為血絡瘀阻(如角膜血管翳),「白膜」或属翳障(如角膜雲翳)。白礬外用能燥濕退翳,促進病理產物脫落。
【組成與治療原理】
單方邏輯:
- 白礬(明礬)為礦物藥,主要成分為硫酸鋁鉀,其功效關鍵在於:
- 收斂固澀:使組織蛋白凝固,減少滲出,緩解炎症。
- 殺蟲解毒:抑制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符合「息肉」「膜障」可能伴隨的感染病機。
- 腐蝕蝕瘡:微量使用可促使病變組織(如翳膜)脫落,促進新生。
- 白礬(明礬)為礦物藥,主要成分為硫酸鋁鉀,其功效關鍵在於:
外用機轉推論:
- 物理作用:白礬粉直接接觸病竈,形成局部高滲環境,脫水消腫,並刺激淚腺分泌(「淚出」),藉淚液沖刷帶走病理產物。
- 化學作用:鋁離子與黏膜蛋白結合,形成保護層,阻隔外邪;其酸性環境可改變局部微生態,抑制病原滋生。
中醫理論對應:
- 白礬歸肺、肝、脾經,肺主氣,肝開竅於目,其「斂肝火、清肺熱」的特性,契合目疾多與肝肺相關的理論。
- 「淚出即病逐」體現「給邪出路」的治法,透過淚液排出病理產物,與「發汗」「利尿」等祛邪思路相通。
【綜論】
此方以白礬之「寒澀斂瘡」為核心,針對目疾實證(熱、瘀、濕)設計,通過局部刺激與藥理作用,達到清熱退翳、腐蝕息肉的雙重效果,展現中醫外治「簡、便、效」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白礬(色明淨者)。
上研如粉。
每點如黍米大於翳上。即淚出,以新綿拭之,其病逐淚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鼻息肉
相同名稱方劑
點眼白礬粉,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白礬(色明淨者)。 主治:目熱,息肉淫膚,赤白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