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枯礬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枯礬散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能有效去除濕邪,止癢消炎,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
- 收斂止血:白礬還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濕疹等皮膚病,白礬可以收斂患處,防止滲液,並有助於止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枯礬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痰暈」。「痰暈」一詞,在中醫理論中指因痰濁內擾、上蒙清竅所致的眩暈,常伴頭重昏沉、胸悶嘔惡等症。痰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影響清陽上升;痰濁上泛,擾亂頭面空竅,則發為眩暈。此方以外用「搽口上」之法,可能通過口腔黏膜吸收或局部刺激,達到豁痰醒神之效。
組成與邏輯推理
黃連(7個)
-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經,傳統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主效。
- 於此方中,或取其苦降之性,助降逆化痰。現代研究顯示,黃連含小檗鹼,可調節腸胃功能,間接減少痰濕生成。
玄胡索(7個,即延胡索)
- 性辛、苦、溫,擅活血行氣止痛,古人謂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 痰暈多伴氣機不暢,延胡索可能通過調暢氣血,疏通痰濕之壅滯,緩解眩暈。
飛礬(1塊,即枯礬)
- 為明礬煅製後之產物,性燥酸澀,傳統用於燥濕化痰、收斂固脫。
- 枯礬外用具收斂之性,或能固定痰濕之邪,防止其上泛;其燥濕之效亦可直接消解痰濁。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外治內病」為特色,三藥配伍體現以下思路:
- 清熱燥濕:黃連、枯礬協同,清熱兼化濕痰,針對痰濕鬱久化熱之病機。
- 行氣活血:延胡索調動氣血,助痰濕消散,改善頭面氣血瘀滯。
- 局部刺激:搽口或可通過黏膜吸收,或刺激唾液分泌(如礬之收澀),反射性調節中焦運化,間接化痰。
整體而言,此方簡練,以化痰為核心,結合氣血調理,對痰濕上蒙之輕症眩暈或有一定效果。其外用設計,可能適用於不宜內服(如嘔惡劇烈)者,體現中醫「就近祛邪」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黃連7個,玄胡索7個,飛礬1塊(如錢大)。
上為細末。
搽口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枯礬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枯礬。 主治:痰暈。
枯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黃柏末、枯礬末。 主治:疳、臁瘡。
枯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燒棗子(存性)、枯白礬。 主治:疳瘡。
枯礬散, 出處:《經驗方》卷下。 組成:臭花娘子草根(水浸1宿,搗汁)。 主治:爛喉痧。
枯礬散, 出處:《靈驗良方匯編》卷一。 組成:枯礬2錢,龍骨2錢,黃丹1錢半,麝香1分,乾胭脂7分。 主治:聤耳流膿。
枯礬散,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白礬(枯)半錢,腦子1字(别研)。 主治:五痔,癢多痛少,或膿或脹,或漏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