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歸魂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歸魂散主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等症,而白礬可收斂心神,鎮靜安神,並能清熱解毒,去除心火,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此外,白礬還能收斂止血,對於因心火妄動所致的出血也有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狀:
- 中藥毒:此處「藥毒」指誤服或過服藥物導致的中毒反應,可能伴隨熱毒內盛、臟腑損傷。
- 煩躁吐血:因毒熱熾盛,迫血妄行,上衝嘔吐,屬熱證或寒熱錯雜之象。
- 腹內如錐刺:毒邪內攻,氣血瘀滯,經絡不通,表現為劇烈腹痛,可能涉及寒熱交結或熱毒鬱結。
此方針對「藥毒」引發的熱毒壅盛、氣血逆亂,兼有寒邪或陽氣衰微之證,屬 清熱解毒、溫陽散寒、調和氣血 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瀉火降逆
- 石膏(8兩):辛甘大寒,清瀉肺胃實熱,解煩躁口渴,為方中主藥,針對熱毒熾盛。
- 寒水石(4兩):咸寒,協同石膏清熱瀉火,兼利水滲濕,助泄毒邪。
- 陽起石(3兩):雖性溫,但與大寒藥同用,可防寒涼太過,或針對寒熱錯雜之腹痛。
- 火煨製法:三石同煨,或為減其寒性,增其鎮降之效,避免傷陽。
2. 溫陽散寒、固護脾腎
- 炮附子(3兩):大熱回陽,針對藥毒傷陽或寒邪內伏,防石膏、寒水石過寒傷正。
- 炮乾薑(1兩):溫中散寒,助附子振奮脾陽,與清熱藥形成「寒熱並用」格局。
3. 宣散透邪、調和氣機
- 麻黃(1兩):辛溫發汗,開泄腠理,或為使毒邪從表而解(「開鬼門」)。
- 杏仁(2-7枚):苦降肺氣,與麻黃一宣一降,調暢氣機,兼潤腸通便助排毒。
4.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與溫陽並行:石膏、寒水石瀉火,附子、乾薑溫裡,適用於「真熱假寒」或「寒熱格拒」之證。
- 升降相因:麻黃升散,杏仁降氣,調節氣機逆亂。
- 礦物與草木藥協同:礦物藥重鎮清熱,草木藥靈活走竄,共奏解毒之效。
可能作用機制
- 通過石膏、寒水石直接中和體內熱毒,降低炎症反應(如吐血、煩躁)。
- 附子、乾薑改善循環障礙,緩解「腹如錐刺」的痙攣性疼痛。
- 麻黃、杏仁調節氣機,促進毒素從汗、便排出。
此方體現「寒熱並用」「攻補兼施」思想,適用於 毒熱內蘊兼陽氣不足 的複雜病機,惟須辨證準確。
傳統服藥法
石膏8兩,寒水石4兩,陽起石3兩(以上3味搗細,研為末,和入新罐內火煨1復時取出,紙鋪地上出火毒,入後藥),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乾薑1兩(炮),麻黃(去節)1兩,杏仁2-7枚(去皮尖雙仁,炒,研)。
上為細末,瓷盒盛。
每服2錢匕,冷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歸魂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白礬1兩,草茶1兩。 主治:中藥毒,煩躁吐血,腹內如錐刺者。
歸魂散,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石菖蒲1兩(米泔浸洗,切,焙),當歸1兩(酒浸1宿,火炙)。 主治:婦人血氣垂死,並敗血不盡。
歸魂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家寶》。 組成:蠍梢1錢半(炒),蜈蚣(赤腳者)半條(炙),水銀粉1字,麝腦1字,花蛇肉(酒浸,炙黃色)1錢,天南星(切碎,用生薑自然汁浸1宿,令爲末)半錢,川烏頭尖7個(生)。 主治:嬰孩小兒驚、癇、忤,手足瘛瘲,頭項強直,狀似角弓。
歸魂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石膏8兩,寒水石4兩,陽起石3兩(以上3味搗細,研爲末,和入新罐內火煨1復時取出,紙鋪地上出火毒,入後藥),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乾薑1兩(炮),麻黃(去節)1兩,杏仁2-7枚(去皮尖雙仁,炒,研)。 主治:陰陽二毒,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