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蠟解毒丸中使用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黏合作用: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合性,能將藥材粉末緊密結合,製成丸劑,方便服用,並避免藥材散失,確保藥效穩定。
- 保護作用: 蜂蠟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能形成保護膜,隔絕空氣和水分,防止藥丸受潮變質,延長藥效保存時間。
此外,蜂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可輔助藥效發揮。
黃蠟解毒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雄黃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其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可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二、雄黃與黃蠟相輔相成,黃蠟具有潤燥、生肌、止痛等功效,可緩解雄黃的燥性,並促進其藥效發揮。二者配合,可有效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病等。
因此,黃蠟解毒丸中加入雄黃,旨在發揮其解毒殺蟲之功效,並與黃蠟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黃蠟解毒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溼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溼疹、皮膚瘙癢等症,與黃蠟的解毒作用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能止血消腫,促進創面癒合。對於黃蠟解毒丸治療的熱毒瘡瘍、皮膚破損等症狀,白礬的收斂止血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礬的加入,既能加強黃蠟解毒丸的清熱解毒功效,又能輔助治療創面,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蠟解毒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痔漏已收功者」,意指痔瘡或瘻管(肛門瘻)經治療後,瘡口逐漸癒合、膿血已減之階段。古代醫家認為,此階段雖邪毒漸除,但需進一步「解毒斂瘡」,以防熱毒未清而復發。黃蠟解毒丸以黃蠟為君藥,佐以雄黃、白礬,共奏「清餘毒、斂瘡生肌」之效,鞏固療效。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黃蠟(蜂蠟)
- 性味甘平,質黏膩而具收斂之性,古代用於「生肌止痛」,促進瘡口癒合。
- 其柔潤特性可緩和雄黃、白礬之峻烈,使藥性緩釋,適合久病體虛者。
雄黃
- 性辛溫,有毒,但微量用之可「燥濕殺蟲、解毒辟穢」。
- 傳統認為痔漏多與濕熱下注、毒蘊血絡有關,雄黃能清解殘餘濕毒,防止瘡毒深伏。
白礬(明礬)
- 性寒酸澀,為「收斂止血、燥濕解毒」要藥。
- 其煅用(本方或為煅白礬)更具收斂之效,能減少瘡口滲液,助黃蠟生肌;與雄黃協同,增強清熱燥濕之力。
三、組方邏輯與功效推論
此方以「攻補兼施」為原則:
- 攻邪:雄黃解毒、白礬燥濕,清理餘毒,防濕熱復熾。
- 扶正:黃蠟護瘡生肌,修復受損組織,避免過度攻伐傷正。
- 給藥設計:以酒送服,酒性溫通,可助藥力直達下焦,加強活血通絡之效。
綜上,黃蠟解毒丸針對痔漏後期「毒減瘡斂」之病機,透過解毒與收斂並行,達到鞏固療效、防復發之目的。其組方簡練,體現古人「峻藥緩用」與「標本兼顧」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蠟3兩,雄黃1錢,白礬4兩(為末)。
將黃蠟化開,入雄黃、白礬末,不住手為丸。
每服20-30丸,空心以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黃蠟解毒丸過敏者慎用。
- 服用黃蠟解毒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黃蠟解毒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七。 組成:黃蠟3兩,雄黃1錢,白礬4兩(爲末)。 主治:痔漏已收功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