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黃土湯

加減黃土湯

JIA JIAN HUANG T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肝經 18%
肺經 14%
大腸經 12%
脾經 11%
胃經 11%
心經 9%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黃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此方旨在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水腫、倦怠乏力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脾的問題。
  2. 配合黃芪: 黃芪為君藥,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白朮則為臣藥,能補脾益氣,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健脾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加減黃土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鎮驚安神:龍骨性味甘鹹寒,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黃土湯主治心神不寧、驚悸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而龍骨的鎮驚安神作用可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固腎止遺:龍骨亦能固腎止遺,對於因腎氣不足、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滑精、尿頻等症狀,亦有改善效果。黃土湯中加入龍骨,可加強其固腎止遺的功效,使治療更加全面。

加減黃土湯中加入地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地榆味苦澀性寒,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狀。加減黃土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腸風下血,地榆的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出血。
  2. 清熱解毒: 地榆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解血分熱毒,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腸風下血,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加減黃土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阿膠為驢皮製成,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之效。此方以黃土為君藥,燥性較強,易傷陰血,加入阿膠可中和其燥性,並滋補陰血,防止方劑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2. 固攝血脈: 方中加入黃土、地榆等藥材,具有止血功效,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血行瘀滯。阿膠能補血養血,並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瘀形成,使止血效果更佳,同時避免因血瘀而加重病情。

因此,阿膠的加入,不僅能平衡方劑的燥性,更能補血活血,使方劑功效更全面,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黃土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黃土湯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困脾所致的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助脾運化:乾薑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助脾運化水濕。黃土湯中加入乾薑,可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更好地促進水濕的排出,從而改善腹瀉等症狀。

加減黃土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理氣健脾

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開胃之效。方中黃土為治脾虛泄瀉之要藥,但其性偏燥,容易傷胃,砂仁的加入可緩解黃土的燥性,並促進脾胃氣機運化,使藥效更加和緩,避免出現胃腸不適的副作用,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黃土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補脾益氣之效。黃土湯本身藥性偏寒,加入甘草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性過強,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為溫和。

其二,甘草可增強黃土湯中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健脾之效;與生地黃搭配,可增強滋陰養血之效。因此,甘草的加入,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提升整體藥效,使方劑更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黃土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腸寒濕」所致之血證,具體表現為:

  1. 辨血特徵:糞前下血(先血後便),血色散而紫黯,或淡紅,此屬「遠血」(出血部位偏消化道上方),與痔瘡「近血」之鮮紅色有別。
  2. 兼症:胃弱(消化功能差)、便溏(大便稀軟),提示中焦虛寒,運化失司。
  3. 病機核心:寒濕傷及腸絡,陽氣不固,血溢脈外。血色紫黯為寒凝血瘀之象,淡紅則為氣虛不攝;糞便溏薄反映脾陽不足。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脾陽,固攝止血

  • 土炒白朮(3錢):土炒增健脾止瀉之力,針對「胃弱便溏」,補脾以統血。
  • 黑炮薑(8分):炮薑炭性溫,善溫中止血,散寒而不辛燥,與白朮合用溫補中焦。
  • 伏龍肝(灶心土):煎藥時先用以溫中止瀉,取其辛溫之性,直接固澀腸道出血。

2. 澀腸斂血,化瘀生新

  • 花龍骨(3錢):收斂固脫,防止氣血耗散,兼具輕微化瘀作用,改善血紫黯之瘀象。
  • 地榆炭(3錢):專入下焦,炭用增強澀血之功,針對腸道出血,兼能清解殘留濕熱(防寒藥鬱熱)。

3. 養血柔絡,和調氣機

  • 陳阿膠(2錢):補血止血,滋陰潤燥,防溫燥藥傷陰,且膠質能黏合破損絡脈。
  • 炙甘草(8分):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助白朮健脾。
  • 春砂仁(8分):醒脾化濕,行氣寬中,防補澀藥壅滯氣機。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金匱要略》黃土湯為基礎化裁,去黃芩、生地之寒涼,強化溫澀之力,適用於純寒無熱之證。

  • 標本兼治:炮薑、伏龍肝溫中止血治標,白朮、甘草補脾治本。
  • 動靜結合:龍骨、地榆炭靜以收澀,砂仁動以行氣,使澀而不滯。
  • 氣血同調:阿膠補血,炮薑溫陽,符合「血脫益氣」之理,並兼顧血瘀(紫黯)與血虛(淡紅)之矛盾病機。

適用情境:凡屬中焦虛寒、氣不攝血之腸道出血(如現代醫學之腸炎潰瘍、憩室出血),見血色暗、腹涼便溏、舌淡苔白滑者,可辨證用之。

傳統服藥法


土炒白朮3錢,花龍骨3錢,地榆炭3錢,陳阿膠2錢,黑炮薑8分,炙甘草8分,春砂仁8分。
溫補斂腸。
先用伏龍肝1兩,水化攪烊,澄清煎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腸寒濕,糞前下血,散而紫黯,或血色淡紅,胃弱便溏,素無痔漏證者。若大便溏薄,可加白芍、山藥以健脾止瀉;若下血量多,可加大黃、芒硝以涼血止血;若下血色鮮紅,可加丹參、赤芍以涼血活血;若下血伴有腹痛,可加烏賊骨、延胡索以止痛。

相關疾病


大便溏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黃土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引胡在茲方。 組成:土炒白朮3錢,花龍骨3錢,地榆炭3錢,陳阿膠2錢,黑炮薑8分,炙甘草8分,春砂仁8分。 主治:溫補斂腸。主治:小腸寒濕。糞前下血,散而紫黯,或血色淡紅,胃弱便溏,素無痔漏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