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茜湯

烏茜湯

WU Q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雜誌》(1982;6:28)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大腸經 18%
心經 15%
脾經 15%
腎經 8%
肺經 6%
心包經 3%
胃經 1%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茜湯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其止嘔、降逆、斂汗之功效。海螵蛸性寒鹹,入脾、胃經,能清胃降逆,止嘔止瀉,並收斂固澀,止汗止血。

烏茜湯主治脾胃虛弱,氣陰兩傷,導致的呃逆、嘔吐、泄瀉、盜汗等症狀。海螵蛸的加入,一方面可降胃氣,止嘔止呃逆;另一方面可收斂脾胃,固澀止瀉,並能改善氣陰虧虛所致的盜汗。 因此,海螵蛸是烏茜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它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烏茜湯中包含茜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茜草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烏茜湯為清熱解毒的方劑,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茜草性寒,入血分,善於清熱涼血,可解熱毒、消腫痛,與烏湯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二、茜草可活血化瘀:烏茜湯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熱毒瘀滯的病證。茜草能活血化瘀,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改善血液循環,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烏茜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地榆味苦澀性寒,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烏茜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如崩漏、尿血等,地榆的收斂止血作用可有效控制出血,並緩解出血導致的症狀。
  2. 清熱解毒: 地榆除了止血功效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烏茜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芩、生地等,地榆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烏茜湯中加入蒲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止血化瘀的功效。烏茜湯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瘀血證,而蒲黃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除水腫,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蒲黃亦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的消散。烏茜湯治療的婦科瘀血證,常伴隨血瘀阻滯,蒲黃的加入,有助於疏通經絡,消散瘀血,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烏茜湯中加入槐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 槐米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烏茜湯本身也以清熱涼血為主,槐米加入其中,可以加強清熱涼血的功效,並輔助止血,特別適用於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
  2. 收斂止瀉: 槐米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可以幫助減少腸道蠕動,減少糞便水分,緩解腹瀉症狀。烏茜湯中若存在腸道濕熱導致的腹瀉,槐米也能發揮輔助作用,改善症狀。

烏茜湯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馬齒莧性寒,味酸,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消腫的功效。其能有效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降低腸道溫度,減輕炎症反應,同時還能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烏茜湯中加入馬齒莧,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腸炎、痢疾、血熱吐衄、便血等,有很好的療效。

烏茜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烏茜湯以烏梅、茜草為主藥,性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烏梅、茜草的寒涼之性,調和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療效:甘草具備解毒、抗炎、抗氧化等功效,能輔助烏梅、茜草清熱解毒、利濕止痛,增強整體療效,使藥效更趨完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茜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述「崩漏」,即中醫所指婦女非經期之異常子宮出血(崩為大量出血,漏為淋漓不止)。傳統醫籍中,崩漏多與「脾不統血、肝不藏血、血熱妄行、瘀阻衝任」等病機相關,治法注重「塞流(止血)、澄源(調因)、復舊(固本)」三階段。本方側重「塞流」,選藥皆為收斂止血之品,尤適用於出血勢急、需急則治標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炭藥止血為主軸

    • 煅烏賊骨、茜草炭、地榆炭、檵木、蒲黃炭、槐米炭:全方七味藥中六味為炭藥或具收澀特性,符合「血見黑則止」的傳統用藥思維。
      • 烏賊骨(海螵蛸)煅用增強收澀,固崩止漏;茜草炭止血兼活血,防留瘀;地榆炭涼血止血,尤善下焦出血;槐米炭清肝瀉熱止血;蒲黃炭化瘀止血,適用於出血夾瘀者。
    • 薺菜、馬齒莧:民間常用止血草藥,性涼止血,兼清濕熱,輔助炭藥增強止血之效。
  2. 標本兼顧的配伍邏輯

    • 止血治標:炭藥集群速效止血,針對「塞流」之急。
    • 兼調病機
      • 血熱:槐米炭、地榆炭、馬齒莧清熱涼血。
      • 血瘀:茜草炭、蒲黃炭止血中寓活血,防血止留瘀。
      • 氣虛:方中未直接補氣,但加減法中提及加黨參、黃耆,體現「澄源」思維。
  3. 加減法對應證型

    • 氣虛加參、耆:益氣攝血,治本固衝任。
    • 血熱加生地黃炭:增強涼血滋陰之力。
    • 血瘀加煅花蕊石:化瘀止血,針對久漏成瘀。

現代應用與療效機制探討
臨床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佔82.1%)及部分器質性病變,其總有效率83.6%,推測作用機制可能包括:

  • 收縮血管與促凝血:炭藥高溫煅製後,其碳素成分可能吸附黏膜表面促進凝血;地榆、槐米含鞣質,直接收斂止血。
  • 抗炎與子宮內膜修復:馬齒莧、薺菜具抗菌抗炎作用,或間接減少異常出血。
  • 調節內分泌:茜草等成分可能影響前列腺素平衡,改善子宮收縮功能。

綜論
烏茜湯為「急則治標」之方,以炭藥止血為核心,結合清熱、化瘀藥材,配伍簡潔契合崩漏常見病機。其加減法延伸至氣虛、血熱、血瘀三型,體現中醫辨證靈活性。然器質性病變療效較低(如子宮內膜腺癌),提示止血雖效,仍需結合病因治療。

傳統服藥法


煅烏賊骨15克,茜草炭15克,地榆炭15克,檵木15克,蒲黃炭(包)10克,槐米炭50克,薺菜50克,馬齒莧50克,生甘草5克。
氣虛者加黨參、黃耆各12克;血熱者,加生地黃炭20克;血瘀者,加煅花蕊石20克。
每日服1劑。出血量多時,每日2劑。
崩漏:應用本方治療子宮出血140例,均已婚,年齡25-68歲,40歲以上共110例,佔78.5%。中醫辨證分氣虛、血熱和血瘀型;西醫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者115例,其它25例為器質性病變,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慢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子宮肌炎和子宮內膜腺癌。應用本方治療,顯效(服1-3天,出血停止者)64例;有效(服4-6天,出血停止者)53例,無效(服7天以上仍末止血)23例,總有效率83.6%。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澀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相同名稱方劑


烏茜湯, 出處:《中醫雜誌》(1982;6:28)。 組成:煅烏賊骨15g,茜草炭15g,地榆炭15g,檵木15g,蒲黃炭(包)10g,槐米炭50g,薺菜50g,馬齒莧50g,生甘草5g。 主治:崩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