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榆根散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與榆根散的止血功效相輔相成。
- 收斂止瀉: 地榆亦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治療脾虛泄瀉、腸風下血等症。榆根散中加入地榆,可增強其收斂止瀉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榆根散中加入三七,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榆根散中加入三七,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瘀血阻滯、跌打損傷、骨折等症。
- 補氣益血:三七還具有一定的補氣益血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組織修復。榆根散中加入三七,可增強其補氣益血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虧虛、體虛乏力等症。
榆根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其成分中包含苦參,主要是因為苦參具有清熱、利尿及抗菌的特性。苦參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苦參鹼,這些成分能夠幫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減少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此外,苦參也有助於降低體內的病邪,促進身體的排毒作用,增強免疫力。
在臨牀應用中,榆根散常用於治療因濕熱所引起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疾病。苦參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使其效果更加全面。因此,苦參是榆根散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使得這一方劑在臨牀應用中更加有效,並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榆根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虎咬傷,血大出,潰爛疼痛」。古代虎咬傷屬外傷急症,傷口深且易感染,伴隨大量出血、組織破損及劇痛。方中以地榆為君,取其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之效;三七根散瘀定痛,助止血而不留瘀;苦參清熱燥濕,防傷口腐爛。三藥合用,針對「出血—疼痛—潰爛」三大主症,體現「止血—止痛—斂瘡」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演
地榆(君藥):
- 性微寒,味苦酸,入肝、大腸經,為血證要藥。《本草綱目》載其「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其含鞣質及地榆皂苷,能收斂血管、促進凝血,直接作用於傷口止血。外用兼能解毒,防傷口化膿。
三七根(臣藥):
- 甘微苦溫,散瘀止血兼止痛。《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化瘀血而不傷新血,為理血妙品」。其所含三七皂苷可縮短凝血時間,同時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瘀血腫痛,與地榆搭配,止血而不致瘀阻。
苦參(佐藥):
- 苦寒,清熱燥濕殺蟲,《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逐水除癰腫」。此處取其抗菌消炎之功,抑制傷口感染風險(虎口藏污,易致熱毒蘊結),且能緩解組織濕爛。
整體配伍邏輯
- 協同止血:地榆收澀、三七激活凝血,內外同治控制出血。
- 抗菌防潰:苦參清解濕毒,地榆斂瘡生肌,阻斷傷口腐敗進程。
- 止痛機制:三七化瘀通絡以止痛,地榆涼血緩解熱痛,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從「急則治標」出發,以外用直達病所:先以豬油(潤滑保護兼作賦形劑)覆蓋傷口,再以藥末吸附滲液,形成局部藥效屏障。三方共奏「止血—抑菌—生肌」之效,符合中醫外治「祛腐生新」原則,適用於古代缺乏現代外科處理時的創傷急救。
傳統服藥法
地榆1斤(為細末),三七根末3兩,苦參末4兩。
上和勻。
凡虎咬傷,急用豬油貼之,隨貼隨化,連地榆等三味末摻之,隨濕隨摻。血即止,而痛即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榆根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六。 組成:地榆1斤(爲細末),三七根末3兩,苦參末4兩。 主治:虎咬傷,血大出,潰爛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