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床湯

蛇床湯

SHE C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肺經 12%
胃經 7%
大腸經 7%
心經 5%
膽經 5%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蛇毒膏]的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但主要成分砷具有高度毒性。使用雄黃可能引起中毒和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在現代醫療中已不推薦使用雄黃。避免在方劑中使用雄黃,以防其毒性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選擇更安全的藥材可以有效保護患者健康。

蛇牀湯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蛇牀湯主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止嘔止瀉,協同蛇牀子、厚朴等藥物,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
  2. 調和藥性:蛇牀湯中包含多味藥物,如厚朴、半夏等,性質偏寒涼。吳茱萸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品過於傷陽,使藥性更加平和。

蛇牀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蛇牀湯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可與蛇牀子、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荊芥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在蛇牀湯中,荊芥可與當歸、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蛇牀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瀉: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蛇牀湯主治寒邪客於腸胃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而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並能溫暖腸胃,止瀉止嘔。
  2. 助蛇牀子散寒止痛: 蛇牀子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細辛與蛇牀子相配,可以增強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床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囊濕」(即陰囊濕疹或陰部濕癢)。其用法為外用淋洗,利用蛇床子之辛溫燥濕、殺蟲止癢的特性,直接作用於患處,以緩解局部濕熱蘊結所致的浸淫流水、瘙癢不適。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單方核心:蛇床子
      蛇床子性辛、苦、溫,入腎經,傳統認為其能「燥濕祛風、殺蟲止癢」,對濕瘡、陰癢、疥癬等皮膚疾患尤為常用。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其含揮發油及香豆素類成分,具抗炎、抑菌(如皮膚癬菌)、收斂作用,故外用可減少分泌物、緩解瘙癢。
    • 煎煮與用法設計
      以「水1鬥(約10升)煮至5升」的高濃度煎取法,旨在濃縮有效成分,增強藥效;「通手淋洗」則通過溫熱藥液的物理效應(改善局部血行)與藥理作用協同,促進濕邪消散,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
  3. 推論延伸功效
    雖原方主述「囊濕」,然依蛇床子之特性,此方亦可推廣用於其他「濕熱下注」之症,如婦人陰癢帶下、肛門濕疹或風濕皮膚瘙癢等,凡屬濕邪偏盛者,均可能效仿此外用思路。

總結
《蛇床湯》以蛇床子單味成方,藥簡力專,體現中醫外治法「直達病所」之特色,其燥濕止癢之效不僅針對陰囊濕疹,亦可類推於其他相似病機之皮膚病症。

傳統服藥法


蛇床子1升(生用)。
以水1鬥,煮至5升,去滓。通手淋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蛇床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蛇床子、吳茱萸、荊芥、細辛。 主治:囊濕。

蛇床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蛇床子1升(生用)。 主治:風毒攻肌肉,皮膚浮腫。忽在腳,忽在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