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渫吳茱萸湯

淋渫吳茱萸湯

LIN XIE WU Z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25%
肝經 20%
心經 14%
胃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4%
脾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淋渫吳茱萸湯方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散寒,止痛止瀉: 吳茱萸性溫,入腎經,能溫腎散寒,止痛止瀉。對於因腎虛寒引起的腰膝痠痛、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溫中散寒,止嘔: 吳茱萸能溫中散寒,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淋渫吳茱萸湯以吳茱萸為君藥,旨在溫腎散寒,止痛止瀉,並兼顧溫中散寒,止嘔,以治療寒邪客於腎臟所致的腰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淋渫吳茱萸湯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特定類型的排尿困難和腹部脹痛等症狀。在此方劑中,烏頭的加入有其獨特的意義。烏頭,又稱為烏梢蛇,是一種具有強烈藥性的植物,其主要成分是烏頭鹼,能有效透過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來緩解痛感。

在淋渫吳茱萸湯中,烏頭的作用不僅限於止痛,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特別是在寒濕所導致的尿路問題上。其獨特的性質可以驅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對於因寒濕造成的淋症,烏頭的使用可謂是針對性強的選擇。雖然烏頭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中藥方劑中多數是以適量配伍、合理運用,因此能夠達到理想的療效。同時,這也反映了中醫在用藥方面講求“君臣佐使”的當中的智慧與平衡。

淋渫吳茱萸湯是一個中藥方劑,其中蛇牀子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蛇牀子,又名蛇牀,性溫,味辛苦,入肝、腎、膀胱經,具有驅寒利尿、散瘀止痛的功效。在治療淋症及相關膀胱疾病時,蛇牀子能有效地改善尿道不適及排尿困難的症狀。

淋渫這一方劑的主要目的在於清熱利濕,解毒排膿,而蛇牀子的加入更是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寒濕內侵引起的淋症情況下。蛇牀子還具備良好的抗菌作用,有助於消除體內的病菌,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痛苦。綜合來看,蛇牀子的性質與淋渫吳茱萸湯的功效相輔相成,使其成為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促進病情的改善與患者的康復。

淋渫吳茱萸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陽氣行於下焦:吳茱萸性溫,善於溫暖脾腎,散寒止痛。但其寒性較重,易傷陽氣,肉桂溫陽散寒,可助吳茱萸行氣止痛,並促進下焦陽氣運行,避免寒邪阻滯。
  2. 溫通經絡,助藥力下行:肉桂性溫,具有溫通經絡之功效,可助吳茱萸藥力下行,直達病所,達到治病之目的。同時,肉桂還能溫補腎陽,改善下焦虛寒,有助於整體病情的改善。

淋渫吳茱萸湯中的荊芥是一味具有重要藥效的中藥,以其獨特的性質在此方劑中發揮關鍵作用。荊芥本身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活血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驅散外邪,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由於寒邪引起的各種不適。此外,荊芥還有助於調和脾胃,改善腸道功能,這在現代生活中尤為重要,因為許多人受困於飲食不規律所導致的消化問題。藉由改善腸道環境,荊芥能促進營養吸收,進一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在淋渫吳茱萸湯的組閤中,荊芥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整體功效,還能協調其他藥材的效用。這種協同作用使得整體方劑更具療效,針對病症的針對性治療效果明顯。綜合來看,荊芥的存在使得淋渫吳茱萸湯更加全面,能夠適應不同患者的需求。

淋渫吳茱萸湯中包含附子,其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止痛止瀉:吳茱萸性溫,善於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然而,單用吳茱萸易傷陽氣,而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兩者配伍,可溫陽散寒,協同止痛止瀉,避免傷陽之弊。
  2. 溫陽助陽,引藥下行:淋渫吳茱萸湯主治寒濕下注、脾腎陽虛之證,而附子溫陽助陽,能溫補脾腎陽氣,並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達到溫陽散寒、止痛止瀉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淋渫吳茱萸湯],出自古代醫籍,以繁體中文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毒瘡久不癒」,意指因風邪夾雜濕毒鬱結肌膚,導致瘡瘍遷延難癒之證。風毒為患,多伴隨瘙癢、潰爛或皮膚腫痛,久則氣血凝滯,傳統以祛風散寒、溫通解毒為治則。此方以「淋渫」(藥液外洗)之法,直接作用于患處,取其局部滲透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吳茱萸(君藥):
    性味辛熱,入肝、脾、胃經,外用具溫經散寒、燥濕殺蟲之效,可破風毒之凝滯,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2. 生川烏頭、生附子(臣藥):
    二者皆大辛大熱,生用峻烈,專祛風寒濕邪。烏頭長於逐深伏之寒濕,附子善溫助陽氣,合用以攻逐經絡久滯之風毒,破癰瘍之頑結。

  3. 桂(肉桂)、荊芥穗(佐藥):
    肉桂助吳茱萸溫通血脈,散寒止痛;荊芥穗辛溫輕揚,宣散表邪,透達風熱,兼能止癢。二者合用,一守一走,既固本又透邪。

  4. 蛇床子(佐使藥):
    辛溫燥濕,外用可收濕斂瘡、殺蟲止癢,對瘡瘍糜爛、滲液者尤宜。

三、組方思路與推論

此方以 辛熱溫散 為主軸,針對「久不癒」之病機,體現以下原則:

  • 攻邪為先:生川烏、生附子毒性峻猛,但生用、不去皮則力專效銳,直折風毒。
  • 溫通並行:桂、吳萸溫裏,荊芥穗散表,内通外透,破除瘡瘍氣血之痹阻。
  • 燥濕止癢:蛇床子協同吳茱萸,針對濕毒浸淫之瘙癢潰爛。

四、外治機理

淋渫(熱藥外洗)可使藥力直達病所,通過辛熱之性:

  1. 促進患處氣血運行,驅散風寒濕邪。
  2. 利用毒性藥物(烏頭、附子)局部刺激,以毒攻毒,抑制瘡瘍毒邪。
  3. 熱力助藥性滲透,輔以帛子(布帛)蘸藥,兼具物理溫敷之效。

五、整體推論

此方適合 風寒濕毒膠結 之陰瘡,若見患處冷痛、色暗、久不收口,可藉溫散之力化腐生新。後續配伍「楓香散」(推測含楓香脂等斂瘡生肌藥),先攻後收,標本兼顧。惟須辨證屬寒濕為宜,若熱毒瘡瘍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1兩,川烏頭1兩(生用,不去皮),蛇床子1兩,桂1兩,荊芥穗半兩,附子(生,不去皮)半兩。
上為粗末。
每用藥半兩,以水半碗,煎2-3沸,去滓,用帛子蘸藥淋掃患處,臨臥頻頻用之,後用楓香散。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吳茱萸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淋渫吳茱萸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吳茱萸1兩,川烏頭1兩(生用,不去皮),蛇床子1兩,桂1兩,荊芥穗半兩,附子(生,不去皮)半兩。 主治:風毒瘡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