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神散
BA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八神散中含有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止痛的功效。八神散用於治療寒邪客於心包,症見心悸、胸悶、脘腹冷痛等,附子可溫陽散寒,驅散心包寒邪,改善心陽不足,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其他藥物: 八神散中包含多種藥材,如甘草、桂枝、白朮等,附子與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溫陽散寒、益氣補血、健脾益腎等功效。附子與甘草配伍,可減緩其毒性,並增強其溫陽散寒作用。
八神散的組成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對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八神散的主要作用是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而烏頭的功效與八神散的整體作用相吻合,可以起到增強藥效、加強溫經散寒作用的效果。同時,烏頭還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因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
八神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癢:防風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止癢之效。八神散主治風邪外襲,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塊等症。防風可以有效驅散風邪,止癢止癢,改善皮膚症狀。
2. 疏散風邪,通鼻竅:防風亦可疏散風邪,通利鼻竅。八神散亦常用於治療鼻塞、流涕等風寒感冒症狀。防風能有效緩解鼻塞,促進鼻腔通暢,有助於改善感冒症狀。
總之,八神散中加入防風,既能祛風止癢,又能疏散風邪,通鼻竅,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八神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蛇牀子。蛇牀子是傳統中醫中使用的一種藥材,主要具有驅風、祛濕及抗菌的功效。在八神散中,蛇牀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收斂與消炎特性上,有助於調理脾胃,改善因濕阻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此外,蛇牀子還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對抗多種病原體,使其在八神散中起到增強整體療效的作用。蛇牀子的成分中富含揮發油和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成分不僅能有效舒緩肌肉緊張,還能調節內分泌,對女性的月經不規則或痛經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效果。
因此,蛇牀子在八神散中的加入,不僅豐富了方劑的藥性,還增強了其對多種病症的治療效果,使其成為一個更為全面的中醫療法。
八神散中包含莨菪,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解痙止痛: 莨菪具解痙止痛之效,能鬆弛平滑肌,緩解痙攣,對於因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筋骨攣縮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二、祛風散寒: 莨菪性溫,具祛風散寒之效,能驅散體內寒邪,對於因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症、麻木、疼痛等症狀亦有顯著療效。
因此,莨菪在八神散方中起到解痙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八神散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療效多樣的情況,其中包括補益氣血、舒筋活絡等。而馬藺子(即馬藺的種子)在方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馬藺子具有清熱、利尿、消腫的功效,能夠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減輕腫脹。在八神散中,馬藺子的加入可以平衡方劑的性質,增強其對於熱症或濕困症的調理作用。此外,馬藺子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輔助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溫和而有效的療效。
從中醫理論來看,在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疏通經絡方面,馬藺子的清利作用與八神散的整體配方相輔相成,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夠獲得全面的調理和恢復。因此,馬藺子的選用不僅是為了豐富方劑的功能,也體現了中醫治療的綜合考量。
八神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熱,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八神散所治的寒邪客於少陽、氣機阻滯所致的寒熱往來、腹痛泄瀉等症,吳茱萸可溫中散寒,驅散寒邪,同時理氣止痛,改善氣機阻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八神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四肢沉重,腳膝無力,骨髓冷痛」,其病機核心在於陽虛寒盛、經絡凝滯。
- 四肢沉重:屬寒濕困阻,陽氣不達四肢,肌肉筋骨失於溫煦。
- 腳膝無力:腎主骨,肝主筋,陽虛兼寒邪下注,筋骨失養。
- 骨髓冷痛:寒毒深入骨髓,陽氣不充,陰寒凝結作痛。
此方針對沉寒痼冷之證,需強力溫陽散寒、通絡止痛,方能緩解頑固性寒痛與功能障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君臣佐使分析
君藥:附子、烏頭、草烏頭
- 三藥皆大辛大熱,擅逐深層寒邪,尤以烏頭、草烏頭「徹內徹外」散寒止痛,附子溫補腎陽。
- 先以鹽煮製,緩其毒性,增其入腎走骨之效;慢火炒製後去燥烈之性,留溫通之力。
臣藥:防風
- 用量獨重(半斤),取其「風藥潤性」,既能祛風除濕,又可制約烏、附燥熱,使散寒不傷津。
佐藥:蛇床子、莨菪子、馬藺子、吳茱萸
- 蛇床子:溫腎助陽,燥濕祛風,針對下焦寒濕。
- 莨菪子(天仙子):古用鎮痛、散寒,但需注意其毒性,今多代以他藥。
- 馬藺子:行氣活血,助君藥通絡。
- 吳茱萸:暖肝溫胃,降濁陰,防寒邪上逆。
(二)配伍特點
- 溫燥並行:以烏、附為主,配防風調和,燥而不滯。
- 內外兼治:附子溫腎陽治本,烏頭散經絡寒邪治標。
- 剛柔相濟:防風之柔性,制約諸熱藥之剛烈。
(三)治療原理
- 溫陽逐寒:針對骨髓冷痛,烏、附直入少陰,驅除陰霾。
- 通絡止痛:通過風藥與熱藥協同,開通痹阻,改善肢體沉重。
- 強筋壯骨:溫補肝腎,使筋骨得養,腳膝有力。
此方體現「治痼冷需猛藥」之思路,然其製法(鹽煮、慢炒)與配伍(防風制約)彰顯古人減毒存效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附子(去皮臍)1兩,烏頭(去皮臍)2兩,草烏頭2兩(並,每個銼作3段,同用鹽2兩,慢火煮1日,焙乾),防風半斤(以上4味,並銼令塊子相似),蛇床子2兩,莨菪子2兩,馬藺子2兩,吳茱萸2兩。
壯筋骨,明耳目。
上藥用慢火炒令煙出,急傾在淨地上,揀取附子、防風,烏頭等四味,杵羅為細散,以瓷盒子盛。
每服1錢匕,空心時取井花水調下。日後漸加至3錢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神散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由於含有附子、烏頭等有毒中藥,因此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相同名稱方劑
八神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附子(去皮臍)1兩,烏頭(去皮臍)2兩,草烏頭2兩(并,每個銼作3段,同用鹽2兩,慢火煮1日,焙乾),防風半斤(以上4味,并銼令塊子相似),蛇床子2兩,莨菪子2兩,馬藺子2兩,吳茱萸2兩。 主治:壯筋骨,明耳目。主治:四肢沉重,腳膝無力,骨髓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