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莨菪子丸中包含莨菪,主要原因有二:
- 藥性互補: 莨菪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成熟種子,性寒,味苦,具有解痙止痛、燥濕止瀉等功效。方劑中加入莨菪子,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其療效。
- 主治疾病: 莨菪子丸通常用於治療脘腹疼痛、腸鳴泄瀉、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病症。莨菪子具有解痙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這些病症的疼痛和不適。
莨菪子丸方劑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蛇牀子性溫燥,善於祛風殺蟲,與莨菪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腫止痛、驅風散寒的效果。
- 蛇牀子能增強莨菪子的功效,使藥力更加集中,針對性更強,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麻木、關節不利等症狀。
此外,蛇牀子還有利尿通淋的作用,能改善因濕邪所致的小便不利,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
莨菪子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菟蕬子,這是因為菟蕬子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夠有效地舒緩身體的不適。菟蕬子性溫、味甘,主要用於調和氣血、安神定志。它對於緩解焦慮、失眠等現代人常見的問題有良好的效果,並且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全身的代謝。特別是在莨菪子丸的配方中,菟蕬子可以幫助提升其他藥材的效果,使整個方劑更具協調性和有效性。此外,菟蕬子還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過敏作用,這使得莨菪子丸在調理身心健康上更為全面。綜合來看,菟蕬子在方劑中不僅能發揮其自身的功效,還能與其他藥材形成良好的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了莨菪子丸的療效,符合中醫講究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理論。
莨菪子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寒熱並用:莨菪子性寒,善於解痙止痛,但容易傷陽氣。附子性熱,能溫陽散寒,補益心陽,與莨菪子相配,寒熱相濟,既能發揮解痙止痛的效果,又能避免寒性藥物傷及陽氣,使藥效更為平和。
- 扶正祛邪:附子能溫補心陽,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病邪,而莨菪子則能直接作用於病竈,消除病邪。兩者相輔相成,既能扶正,又能祛邪,達到更好的療效。
莨菪子丸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硇砂。硇砂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的功效。莨菪子本身就具有鎮靜、安神的效果,而硇砂則能增強這種作用,使方劑的療效更加突出。
在配伍上,硇砂的加入可以調和其他藥材的性質,促進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這樣的組合能夠更好地平衡身體的陰陽,達到調理效果,特別是在處理由熱引起的焦慮或失眠等症狀時,硇砂的作用不可忽視。此外,硇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促進氣血的流通,進一步提高方劑的療效,增強其對於內部環境的調整能力。因此,硇砂的選擇不僅體現在其具體的藥效上,還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和諧與圓潤,是莨菪子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之一。
主治功效
莨菪子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莨菪子丸主治 腎臟虛損,陽氣萎弱,手足不和,並能 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補暖。
治療原理
此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理論。
- 腎臟虛損,陽氣萎弱: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納氣,腎陽虛則全身陽氣不足,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精神萎靡等症狀。莨菪子丸中的菟絲子、附子皆為溫補腎陽的藥物,菟絲子強壯腎臟功能,附子溫補身體,防治寒症,二者合用,可以有效改善腎陽虛的症狀。
- 手足不和: 此處的手足不和,可以理解為肢體麻木、活動不利或疼痛等症狀,多與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有關。附子溫陽散寒,有助於推動氣血運行,改善肢體末端的血液循環。
- 一切冷氣,積年氣痢: 冷氣指寒邪侵襲人體,積年氣痢指長期腹瀉、痢疾等症狀。附子、蛇床子可溫中散寒、消炎殺菌,有助於驅除體內寒邪,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莨菪改善消化不良、緩解胃部不適,硭硝制酸止痛、抑菌消炎,二者合用有助於治療寒邪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補暖: 整個方劑以溫熱藥物為主,具有溫補陽氣、驅除寒邪的作用,故能起到“補暖”的效果。
綜合來看,莨菪子丸通過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改善消化等作用,達到治療腎虛陽痿、肢體寒冷、腹痛腹瀉等症狀的目的。方中各藥物相互協調,共同發揮療效。
- 藥用植物:莨菪(Liangtang)
- 改善消化不良
- 緩解胃部不適
- 藥物種子:蛇牀子 (Shechuangzi)
- 消炎殺菌
- 增強免疫力
- 莖葉類藥草:菟絲子(Tusizi)
- 強壯腎臟功能
- 提高生育能力
- 炮製藥物:附子(Fuzi)
- 溫補身體
- 防治寒症
- 化學物質:硭硝(Mengxiao)
- 制酸止痛
- 抑菌消炎
傳統服藥法
莨菪子1兩半(水掏去浮者,水煮芽出,焙乾,炒令黃黑色,別杵為末),蛇床子1兩,菟絲子1兩(酒浸三日,曬乾,別杵為末),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蜀茶半兩,硇砂半兩(細研),黃(雄)雀糞1兩。
上為末,先取莨菪子、雄雀糞、硇砂三味,用白蜜四兩,同以漿水3升煮,勿住手攪,煎如餳,即入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及晚食前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溫陽散寒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毒性成分,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莨菪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莨菪子(水浸,石灰清汁煮1復時,掬出芽,曬乾,炒)半兩,附子(炮裂,去臍皮)半兩,乾薑(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 主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
莨菪子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莨菪子1兩半(水淘去浮者,水煮芽出,焙乾,炒令黃黑色,别杵爲末),蛇床子1兩,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别杵爲末),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蜀茶半兩,硇砂半兩(細研),黃(雄)雀糞1兩。 主治:腎臟虛報,陽氣萎弱,手足不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