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烏頭膏
CAO WU TO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烏頭膏中包含烏頭,乃因烏頭藥性峻猛,具有祛風濕、散寒止痛之效,為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等症的要藥。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消腫止痛等功效。草烏頭膏中以烏頭為君藥,能有效驅散寒濕,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治療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症的目的。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草烏頭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散寒止痛作用: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與草烏頭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作用相輔相成,加強藥效,更能有效治療寒濕痺痛、風寒感冒等症。
- 引導藥力入經絡: 細辛辛散走竄,能引導草烏頭的藥力深入經絡,達至病竈,更能發揮其止痛作用。同時,細辛亦能緩解草烏頭的毒性,增加藥物安全性。
草烏頭膏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癢: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草烏頭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而蛇牀子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止癢止痛,輔助草烏頭膏發揮更好的療效。
- 增強藥效: 蛇牀子與草烏頭膏中的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滲透肌膚,達到治療效果。例如,蛇牀子與草烏頭的辛溫之性相互配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的發揮。
綜上所述,蛇牀子在草烏頭膏中起到輔助治療、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草烏頭膏中加入獨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草烏頭性寒,善於祛風濕、止痛,但其藥性較烈,易傷陽氣。獨活性溫,亦能祛風濕止痛,且能溫經散寒,與草烏頭相配,可緩解草烏頭的寒性,並增強其祛風濕止痛之效。
- 協調藥性,避免毒性:獨活性溫,入肝經,能引導草烏頭的藥力向下,深入經絡,以達到祛風濕止痛的效果。同時,獨活還能起到緩解草烏頭毒性的作用,避免其過度損傷陽氣,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草烏頭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可助草烏頭溫經散寒,增強止痛效果,特別適用於寒性疼痛。
- 調和藥性: 草烏頭性寒,毒性較強,而吳茱萸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減輕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的作用。
總之,吳茱萸的加入,既能增強草烏頭的功效,又能降低其毒性,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草烏頭膏中加入蔥白,主要是為了增強藥效,並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與草烏頭相配,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 解毒:蔥白可解草烏頭的毒性,減少其副作用。
- 增效:蔥白辛溫之性,可助草烏頭藥力直達病所,提高其止痛、消腫的功效。
- 引經:蔥白性溫,可引導藥物深入肌膚,提高草烏頭膏的滲透性。
總之,蔥白在草烏頭膏中起到輔助藥效、解毒增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草烏頭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毒性: 生薑性溫,味辛,可解草烏頭之毒,減輕其麻痺、中毒等副作用,提升用藥安全性。
- 增強藥效: 生薑性溫,可促進草烏頭藥性發揮,增加藥物穿透力和滲透性,使藥效更佳。
此外,生薑還具有止嘔、止痛、解表等作用,也能與草烏頭產生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烏頭膏傳統方劑分析
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傷折惡血,結滯不散,腫痛;諸骨蹉跌,脫臼疼痛。」(《聖濟總錄》),主要針對外傷後局部氣血瘀阻、腫痛不消之證。其應用範圍包括骨折、脫臼及軟組織損傷後,因血瘀氣滯導致的局部腫脹疼痛。
組成分析與治療邏輯
藥物組成解析
草烏頭(主藥)
- 性味辛熱,有大毒,具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效。
- 擅長通行經絡,散寒止痛,尤其適用於瘀血寒凝之痛證。
細辛(輔藥)
- 性辛溫,入少陰經,能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助草烏頭溫通經脈,增強止痛效果。
蛇床子
- 辛溫,外用可燥濕祛風,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 輔助消散風濕瘀滯,緩解腫痛。
獨活
- 辛散苦燥,祛風除濕,善治下半身風濕痹痛。
- 與草烏頭協同,加強化瘀止痛作用。
吳茱萸
- 辛熱,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
- 外用可溫通血脈,協助散瘀消腫。
蔥白、生薑
- 辛溫發散,外用能溫通經絡、散寒化瘀。
- 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增強活血止痛之效。
配伍邏輯推導
- 溫通為主:全方以草烏頭為核心,配合細辛、吳茱萸等辛溫藥物,著重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 化瘀消腫:蛇床子、獨活助其祛風濕、通經絡,生薑、蔥白辛散行氣,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消散瘀血腫痛。
- 外用增效:熱酒調敷可加強藥物滲透,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散痛止。
治療原理推論
- 散寒止痛:辛溫藥物通過溫通經絡,改善局部氣血凝滯,緩解疼痛。
- 化瘀消腫: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減輕腫脹。
- 祛風除濕:適用於風寒濕邪夾雜瘀血之證,防止外邪進一步阻滯氣血。
總體而言,此方通過溫散、化瘀、通絡三者結合,針對外傷後瘀血腫痛之證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半兩, 細辛(去苗葉)半兩, 蛇床子半兩, 獨活(去蘆頭)半兩, 吳茱萸半兩, 蔥(切,研)20莖, 生薑(切,研)4兩。上除薑、蔥別研外,為末,和勻再研。
量患處多少,熱酒調為膏塗之,以帛裹,日再易。
(《聖濟總錄》卷一四五)。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烏頭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需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草烏頭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草烏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蛇床子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吳茱萸半兩,蔥(切,研)20莖,生薑(切,研)4兩。 主治:傷折惡血,結滯不散,腫痛;諸骨蹉跌,脫臼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