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外應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含了石楠葉。石楠葉在中醫學裏是一味常用的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適用於多種皮膚病變及傷口癒合。在外應散中使用石楠葉,主要是取其良好的局部治療作用。對於一些由濕熱或外傷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瘡瘍、腫痛等症狀,石楠葉能夠幫助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從而達到減輕疼痛與紅腫的效果。此外,由於石楠葉還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菌特性,因此在外用藥物中加入此成分,能夠有效防止感染擴散,促進傷口愈合。總體而言,石楠葉在外應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對症下藥來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況。
外應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化濕:藿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化濕解暑、止嘔的效果。外應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表證,藿香可以解表散寒,驅散外邪,並化解濕氣,達到疏風解表、清熱化濕的功效。
- 芳香闢穢:藿香氣味芳香,能闢除穢濁之氣,有助於驅散外感風寒濕邪,並改善因濕邪困阻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起到芳香化濕的作用。
因此,外應散中加入藿香,可以起到解表化濕、芳香闢穢的功效,有效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外應散中使用紫金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紫金皮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外應散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肺熱咳嗽等症,紫金皮可以有效清熱解毒,緩解肺熱咳嗽症狀。
- 散瘀止血:紫金皮還具有散瘀止血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外應散中加入紫金皮,可以幫助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紫金皮在治療外感風熱、肺熱咳嗽、跌打損傷等症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外應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外應散中包含藁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藁本性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外應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藁本可以疏散風寒,緩解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是方劑中重要的解表藥。
2. 通鼻竅:藁本可以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外感風寒往往伴隨鼻塞流涕,藁本可以疏通鼻竅,使患者呼吸通暢,緩解鼻塞症狀。
因此,藁本在[外應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既可疏散風寒,又可通鼻竅,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外應散中包含獨活,主要是由於獨活具有以下功效:
-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入肝經,善於祛風濕,止疼痛。外應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引起頭痛、肢體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而獨活的祛風濕止痛作用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症狀。
- 通經活絡: 獨活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風寒濕邪導致的經絡阻滯。外應散中加入獨活,可以促進藥物的滲透和吸收,提高療效。
外應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白芷能有效疏散風邪,緩解症狀。
二、燥濕止癢,消腫生肌:白芷還具有一定的燥濕止癢、消腫生肌功效。外應散中常配合其他藥物,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芷可以幫助清除濕邪,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白芷在疏散風寒、止痛,以及燥濕止癢、生肌等方面都有着獨特的功效,因此被選入外應散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外應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與宣肺止咳的功效。
紫蘇葉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行氣寬中、解魚蟹毒的功效。外應散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紫蘇葉在此方中可發散風寒,宣通肺氣,緩解表寒証狀,並能幫助痰液排出,達到止咳的效果。此外,紫蘇葉還能溫中止嘔,對於因寒邪客肺而導致的嘔吐也有輔助療效。
外應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表散寒: 羌活性溫,辛散,入膀胱、肝經,能發散風寒,止痛,且善於治療風寒表證,如頭痛、鼻塞、發熱、惡寒等。而外應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感冒,羌活的解表散寒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疏風通絡: 羌活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能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外應散除了治療感冒外,也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羌活的疏風通絡功效能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主治功效
外應散主治功效分析
外應散,據《濟陽綱目》記載,主治腳氣。其組成藥物及其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方劑組成: 石楠葉、藿香、紫金皮、蒿本(藁本)、獨活、白芷、紫蘇葉、羌活。 《奇效良方》版本另加樟葉、大蓼、杉木、荊芥、苦參、花椒等。
治療原理: 外應散所治之「腳氣」,古方所指並非單指現代醫學所稱的腳氣病(維生素B1缺乏症),而是涵蓋了多種下肢疾患,可能包括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神經痛、濕疹等,以具有風濕痺痛的症狀為主。外應散的組方,正是針對這些病症的病機而設:
- 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方中羌活、獨活、藁本、白芷、紫蘇葉皆為辛溫解表藥,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它們協同作用,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痺痛。其中,羌活、獨活偏重於除濕,而藁本、白芷則兼具解表止痛的作用。
- 清熱解毒: 石楠葉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因濕熱鬱積而引起的炎症反應。
- 行氣止痛: 紫金皮、藿香則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藿香兼具化濕和胃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濕邪。
- 通竅排膿: 白芷具有通竅排膿的功效,若腳氣伴有局部感染、膿腫,則白芷能促進炎症消退。
燻蒸療法與藥物功效相輔相成: 《奇效良方》及《濟陽綱目》均記載了以燻蒸方式使用外應散。將藥物煎煮後,用藥液燻蒸患處,再進行淋洗。此法利用熱力及藥物揮發成分的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將藥力滲透至患處,增強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效果。藥物在高溫下揮發,其有效成分更易被肌膚吸收,達到局部治療的目的。 蔥的加入則增強了藥物透皮吸收和散寒的作用。
不同版本差異及臨牀應用: 《奇效良方》與《濟陽綱目》記載的外應散組成略有不同,這反映了古代醫家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加減用藥的靈活運用。例如,《奇效良方》加入了樟葉、杉木等具有芳香化濕作用的藥物,可能針對的是濕邪較重的患者。
總而言之,外應散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為主要治療策略,針對古代所指的腳氣(下肢痺痛等症)進行治療,並配合燻蒸療法,提高療效。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通過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石楠葉、矮樟葉、西江杉片、藿香、紫金皮、藁本、獨活、大蓼、白芷、紫蘇、羌活各等分。
上銼碎。
加大椒50-60粒,蔥1握,用水2鬥,煎7分,置盆內,令病者以足加其上,用厚衣蓋覆、熏蒸痛處,候溫熱,可下手時,卻令他人淋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陰虛體質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外應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五引歐陽康叔家傳方。 組成:石楠葉、矮樟葉、西江杉片、藿香、紫金皮、藁本、獨活、大蓼、白芷、紫蘇、羌活各等分。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