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丸

QIANG HU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膀胱經 14%
肝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7%
胃經 7%
心經 7%
膽經 7%
心包經 3%
肺經
膀胱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丸中含有羌活,這是因為羌活具有以下兩個重要功效:

  1. 祛風濕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能祛風濕、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散寒解表: 羌活還具有散寒解表之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羌活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可以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

羌活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協同作用:羌活善於祛風寒濕,而川芎則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二者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頭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

二、引藥入經:川芎辛溫,善於走竄經絡,能引導羌活等藥物直達病竈,發揮藥效。同時,川芎還能改善血運,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羌活丸中加入天麻,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協同作用:羌活善於祛風濕、止痛,但對於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功效略顯不足。天麻則以平肝熄風、止痙定痛著稱,其擅長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二者配伍,可相互協同,增強療效,更好地治療風濕痺痛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

2. 緩解毒性:羌活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天麻性平味甘,可緩解羌活的毒性,使其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羌活丸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降氣,止咳化痰:旋覆花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的功效。羌活丸主治風寒濕痹,兼有痰飲咳嗽,旋覆花加入其中,有助於宣通肺氣,化解痰飲,緩解咳嗽症狀。
  2. 溫中散寒:旋覆花亦有溫中散寒之效,可配合羌活等藥物,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進一步改善風寒濕痹的症狀。

羌活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羌活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肝氣鬱滯、脾胃不和會加重病情。橘皮加入其中,可以疏肝理氣,促進氣血運行,同時和胃降逆,改善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行氣止痛,助羌活祛風散寒:羌活性溫,善於祛風散寒,但單用易於燥烈。橘皮則性溫和,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與羌活配伍,可緩和羌活的燥烈之性,並能協同其祛風散寒之效,使藥力更趨溫和,更易於達到治療目的。

羌活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增強祛風止痛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與羌活、獨活等藥物配伍,可加強祛風止痛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南星入肝經,能通經活絡,而羌活、獨活等藥物則主要入膀胱經,能祛風散寒。兩者配伍,可協同作用,疏通經絡,祛除風寒濕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羌活丸中包含藁本,乃因兩者皆為解表藥,且功用相輔相成。

羌活性溫,善於祛風濕寒,止痛,尤擅治風寒濕痺,頭身疼痛。藁本則性溫,長於祛風止痛,解痙,並能疏散風邪,且能上達頭頂,故常用於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

兩者合用,可增強祛風散寒之力,更有效地緩解風寒濕痺所致的疼痛,以及頭痛、鼻塞等症狀,提高療效。

羌活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逐水,消腫止痛: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羌活丸所治療的風寒濕痹、筋骨疼痛、水腫等症,牽牛子能起到瀉下通便,祛除體內寒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2. 配合羌活等藥,增強療效:牽牛子與羌活、獨活等藥物共同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牽牛子瀉下逐水,可以促進藥物更好地滲透到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羌活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類證治裁》、《聖濟總錄》、《雞峰普濟方》、《養老奉親書》、《奇效良方》等古籍所載,可知羌活丸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以羌活為主要藥物,搭配不同藥材,針對多種病症所設的系列方劑。其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祛風止痛,疏通經絡:

  • 風邪所致之頭痛、眩暈: 多篇古籍記載羌活丸能治「腦風頭痛」、「風頭眩暈」、「頭目風眩」、「風邪鼓作,頭目眩暈」,甚至「倒僕不定」。這些症狀皆與風邪侵襲頭部,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有關。羌活本身具散風寒、止痛之效,搭配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 風濕痹痛: 《聖濟總錄》指出羌活丸能治「風冷下注,腰腳不遂」、「風毒走注疼痛」、「風濕腰痛」等,說明其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對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有效。
  • 筋脈拘急: 《雞峰普濟方》記載羌活丸可用於治療「肝臟風勞筋脈拘急」,表明其具疏通經絡,緩解筋脈攣縮之功。

2. 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 元氣虛弱: 部分羌活丸方劑中加入黃耆、熟地黃等補益氣血之藥,如「黃耆羌活丸」、「羌活丸」 (治元臟諸虛) ,用於治療元氣虛弱,肢體乏力等症。
  • 筋骨疼痛: 《養老奉親書》記載羌活丸能「補壯筋骨,治風走注疼痛」,《聖濟總錄》亦有「療筋骨疼痛」的說法,表明其在祛風通絡的同時,亦能強健筋骨,緩解疼痛。

3. 清肝明目,改善視覺障礙:

  • 眼目昏澀、翳膜遮障: 古文提到「久患風毒,氣攻眼目,昏暗赤澀,瘀肉生瘡,翳膜遮障不明」可用羌活丸治療。《聖濟總錄》亦有「肝實風壅,眼目昏澀,上焦不利」的記載。可見,羌活丸能疏散肝經風邪,改善因風邪引起的眼部不適、視覺模糊等問題。

4. 化痰止咳,平喘定驚:

  • 痰涎不利: 《聖濟總錄》中,有治療「小兒慢驚虛困,痰涎不利」的羌活丸方劑,表明其可能具有化痰開竅、平喘定驚的作用。
  • 肺積氣發、心胸痰逆氣喘: 《聖濟總錄》記載羌活丸可治療「肺積氣發、心胸痰逆氣喘」,表明其可能具有化痰降氣、平喘止咳的作用。

5. 其他應用:

  • 不寐: 《類證治裁》提及「有臥易驚醒者,鱉甲羌活丸」,表明某些羌活丸方劑可用於治療失眠,特別是容易驚醒者。
  • 大腸秘澀: 多個方劑提及治療「大腸秘澀」,表明羌活丸可能具有一定的通便作用。
  • 腳氣腫滿: 某些方劑則用來治療「腳氣腫滿,行步艱難」。

治療原理分析:

羌活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其組方靈活多變,能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合適的藥材進行搭配,達到以下幾點:

  • 祛風散寒: 以羌活為君藥,其辛溫之性可散風寒,解表止痛,為治療外感風邪之要藥。
  • 疏通經絡: 通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藥物的配伍,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麻木等症狀。
  • 補益氣血: 通過補氣養血的藥物,能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虛弱體質。
  • 化痰降氣: 搭配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的藥物,能改善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 清肝明目: 通過清散肝經風熱的藥物,能改善眼部不適,提高視力。

總體而言,羌活丸並非單一方劑,而是一組以羌活為主藥,針對不同病症而設的方劑群。其治療廣泛,主要在於祛風止痛、疏通經絡、補益氣血,並兼顧化痰止咳、清肝明目等多方面功效,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羌活1兩,天麻1兩,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蛜(蟲祁)3分(微炒),桂心1兩,烏蛇2兩(酒浸,炙令黃,去皮骨)。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貧血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病大便秘結耳聾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麻疹肺癌營養不良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八引《博濟》。 組成:羌活2兩,獨活(去蘆頭)2兩,地龍(去土,炒)1兩,天麻3分,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 主治:風毒走註疼痛,及體內多風疾者。

羌活丸,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羌活(節密者)1錢,當歸1錢5分,川芎1錢2分,川萆薢2錢,防己1錢5分,薏苡仁1錢5分(炒),虎脛骨(用前爪帶節者,酥油炙焦)1錢。 主治:痘收靨之後,血虛成風,四肢癱瘓不能動者。

羌活丸,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羌活1兩,川芎1兩,天麻1兩,旋覆花1兩,青橘皮1兩,天南星(炮)1兩,藁本1兩,牽牛子6兩(杵取2兩末,餘者不用,微焙乾)。 主治:男子、婦人、小兒遠年近日毒氣上攻眼目,昏暗赤澀,瘀肉生瘡,翳膜遮障不明;久患偏邪頭疼,眼目漸小細;及有夾腦風痛,多視黑花。

羌活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羌活1兩,川芎1兩,藁本1兩,茵芋3分,麻黃1兩(去根節),白附子3分(炮裂),牛膝3分(去苗),麝香1分(細研),白龍骨3分,木香3分,防風3分(去蘆頭),桂心3分,天麻1兩,羚羊角屑1兩,乾蠍半兩(微炒),當歸1兩(銼,微炒),蒼耳子1兩。 主治:破傷風,筋脈拘急疼痛。

羌活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 羌活丸(《洪氏集驗方》卷五。)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組成:羌活半兩,荊芥穗半兩,白朮2錢,甘草半兩,白附子2錢,桔梗(去蘆頭,洗)半兩,白茯苓2錢,川芎2錢,防風2錢(去蘆頭),朱砂2錢(1半入藥,1半爲衣)。主治:散風熱,化痰安驚。 。 主治:散風熱,化痰安驚。

羌活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羌活1兩,茯神1兩,五加皮1兩,鹿茸1兩半(去毛,塗酥炙微黃),防風3分(去蘆頭),牛膝1兩半(去苗),人參1兩(去蘆頭),遠志3分(去苗),薯蕷1兩,桂心1兩,五味子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酸棗仁1兩(微炒),枸杞子3分,山茱萸1兩,黃耆1兩(銼),熟乾地黃1兩,羚羊角屑1兩。 主治:虛勞痿痹,腰腳不遂,頭昏目暗,心煩健忘,身體沉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