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涼血地黃湯
整體功效
涼血地黃湯是一首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方劑,主治婦人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而致血崩。
組成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荊芥:疏風解表,透疹,止血。
- 蔓荊子: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知母:清熱燥濕,生津止渴。
- 藁本: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細辛:發散風寒,通竅止痛。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羌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
- 柴胡: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 升麻:升舉陽氣,解表透疹。
- 防風:祛風解表,止痙止痛。
-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生津。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
- 紅花:活血化瘀,散血止痛。
涼血地黃湯由黃芩、荊芥、蔓荊子、黃柏、知母、藁本、細辛、川芎、黃連、羌活、柴胡、升麻、防風、生地黃、當歸、甘草、紅花等中藥組成。該方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主治婦人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而致血崩。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黃柏(去皮,銼,炒)1錢,知母(銼,炒)1錢,青皮(不去皮瓤)5分,槐子(炒)5分,熟地黃5分,當歸5分。
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則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5分,空心或食前稍熱服。
上(口父)咀,作1服。用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歸尾1錢5分,生地2錢,赤芍1錢,黃連(炒)2錢,枳殼1錢,黃芩(炒黑)1錢,槐角(炒黑)3錢,地榆(炒黑)2錢,荊芥(炒黑)1錢,升麻5分,天花粉8分,甘草5分,生側柏2錢。
水2大鐘,煎1鐘,空心服。3-4劑則痛止腫消,更外兼熏洗。
方劑組成解釋
涼血地黃湯中的黃芩、黃柏、知母、藁本、細辛、川芎、黃連、羌活、柴胡、升麻、防風、生地黃、當歸、甘草、紅花等中藥均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其中,黃芩、黃柏、知母、藁本、細辛、川芎、黃連、羌活、柴胡、升麻、防風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血崩症狀;生地黃、當歸、甘草、紅花具有滋陰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滋陰補血,緩解血崩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涼血地黃湯是一首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服用涼血地黃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涼血地黃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黃連、生地、玄參、歸尾、甘草、山梔仁。 主治:痘收靨後毒入於裏,迫血妄行,致衄血、吐血、便血、溺血。血箭。血痣內熱甚而迫血妄行,出血如飛者。
涼血地黃湯, 出處:《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柏(去皮,銼,炒)1錢,知母(銼,炒)1錢,青皮(不去皮瓤)5分,槐子(炒)5分,熟地黃5分,當歸5分。 主治:時值長夏,濕熱大盛,客氣勝而主氣弱,腸澼病甚。
涼血地黃湯, 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組成:生地4錢,白芍2錢,丹皮1錢,犀角1錢(要尖子佳),黃芩2錢,甘草5分,梔子(炒)2錢,黃連1錢,川柏2錢。 主治:胃熱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
涼血地黃湯,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歸尾1錢5分,生地2錢,赤芍1錢,黃連(炒)2錢,枳殼1錢,黃芩(炒黑)1錢,槐角(炒黑)3錢,地榆(炒黑)2錢,荊芥(炒黑)1錢,升麻5分,天花粉8分,甘草5分,生側柏2錢。 主治:痔腫痛,出血。
涼血地黃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黃芩1分,荊芥穗1分,蔓荊子1分,黃柏2分,知母2分,藁本2分,細辛2分,川芎2分,黃連3分,羌活3分,柴胡3分,升麻3分,防風3分,生地黃5分,當歸5分,甘草1錢,紅花少許。 主治:婦人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而致血崩。
涼血地黃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四。 組成:犀角(乳汁磨,臨服入藥內;或挫末煎)4分,生地黃(酒洗)1錢,牡丹皮2錢,赤芍7分,黃連(酒炒)1錢,黃芩(酒炒)1錢,黃柏(酒炒)5分,知母1錢,玄參1錢,天門冬(去心)1錢,扁柏葉3錢,茅根2錢。 主治:虛火妄動,血熱妄行,吐血、衄血、溺血、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