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Fever

血熱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9-27

「血熱」這個概念是由中醫的溫病學派提出並發展出來的,它是指身體受到「熱邪」(一種病理性的過熱現象)影響,使得血液循環加快、血管擴張,甚至導致血管受損、血液中的陰液被消耗,出現一系列與「熱」相關的病變。

常見導致血熱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外來病邪影響:像是溫病或傳染性疾病等,這類的熱性病邪會直接侵犯到血液層面。
  • 體內積熱過多:例如長期情緒壓抑、憤怒導致肝火上升,或是經常吃辛辣、油膩、燥熱的食物,讓體內的臟腑積聚了過多的實熱,最終灼傷血液。
  • 身體虛弱導致內熱:長期生病、身體虛弱造成陰液不足,無法平衡體內的陽氣,虛火內生,也會影響血液,導致血熱。
  • 其他病理變化產生的熱:像是氣滯(氣流不暢)、血瘀(血流不順)、痰濕(體內代謝廢物)長期滯留體內,也會慢慢產生熱,深入血液層面,形成血熱。

血熱的概念雖然是溫病學派提出,但在古代醫籍中已經出現了「血」和「熱」相關的論述,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萌芽,並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所體現。

古代中國人發現血熱現象
古代中國人發現血熱現象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

《黃帝內經.靈樞》還提到「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等,這些都隱含了熱邪可侵襲營血、導致化腐成膿的初步思想。雖然沒有直接提出「血熱」一詞,但為後世提供了理論基礎。

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雖然主要是討論「傷寒」這類外感疾病,但他在觀察病情的過程中,其實已經注意到「熱邪進入血分」的現象。

在《傷寒論》所使用的六經辨證架構中,「血熱」常常是病情發展到比較嚴重階段的表現,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陽明經、少陽經等經絡中的熱邪繼續深入,影響到血液層次所造成的。

例如張仲景在書中提到的「瘀熱在裡」、「熱入血室」以及「蓄血證」等病機,例如太陽病邪進一步進入體內,導致熱與血在下腹部凝結,其實都已經涉及了「血熱」與「瘀熱互結」的觀念。

這些觀察與論述,為後來的溫病學派建立「衛氣營血辨證」體系時,特別是在發展「血分證」這一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血熱」所影響的相關的症狀非常廣泛,從最初期到病危都有可能,其核心病機是「熱迫血行」和「灼傷陰液」,血熱的基本表現如下:

  • 舌象:舌質紅絳(深紅色),甚至出現瘀點或芒刺。舌苔可能很少或無苔(陰液耗傷)。
  • 脈象:脈數(跳得快),常見細數(陰傷)或滑數(熱盛)。
  • 全身感覺:身體有發熱感,尤其是下午或晚上更明顯(身熱夜甚),手心腳心熱。

血熱的特點症狀就是出血,因為血液受熱邪煎熬,流速加快,脈道擴張,不循常道而溢出,包含以下各種出血症:

血熱證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各種類型出血
血熱證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各種類型出血
  • 衄血:鼻出血、牙齦出血。
  • 肌衄:皮膚出現紅色或紫紅色的瘀點、瘀斑,按之不褪色。這在溫病學中稱為「發斑」。
  • 吐血、咯血:來自消化道或呼吸道的出血。
  • 尿血、便血:小便帶血,或大便帶血(顏色可能鮮紅或暗黑)。
  • 月經異常:在婦科中,血熱可導致月經先期(月經提前)、經量過多、經期延長,甚至崩漏(非經期陰道大量出血)。經色通常呈鮮紅或深紅、質地黏稠。

此外,皮膚也會出現皮疹,出現鮮紅色、灼熱的丘疹、斑疹、蕁麻疹,通常來勢急驟。皮膚容易長紅、腫、熱、痛的癤子或痘痘(痤瘡),嚴重者會化膿。

由於血脈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血熱上擾心神,會導致精神情志的異常,所以容易出現以下症狀:

  • 心煩、躁擾不安:患者感覺內心煩熱,坐立難安,情緒不穩定。
  • 失眠多夢:難以入睡,或睡後多夢,夢境紛紜,甚至夢見火、戰爭等激烈場景。
  • 神昏譫語:在嚴重的情況下(如溫病血分證),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說糊塗話。這是熱邪完全擾亂心神的危重表現。
血熱的人,心煩失眠多夢且心神不寧
血熱的人,心煩失眠多夢且心神不寧

由於熱屬陽邪,會不斷消耗人體的陰液(血液、津液)。當陰液嚴重虧損,無法滋養筋脈和臟腑時,會產生一系列「乾燥」和「風動」的症狀。常見如下:

  1. 傷陰症狀
    口乾咽燥:感覺口渴,但可能不想大量喝水(因熱邪在血分,不在氣分)。
    皮膚乾燥、脫屑:陰血不足,皮膚失於濡潤。
    午後潮熱、五心煩熱:陰虛生內熱的典型表現。
    形體消瘦:長期陰液耗傷,肌肉得不到滋養。
  2. 動風症狀(肝風內動)
    抽搐:手腳或身體不自主地抽動。
    震顫:四肢或頭部微微顫抖。
    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在極嚴重的情況下,全身肌肉強直,身體向後反張如一張弓。這是熱極生風的危象。

其他相關症狀如:小便短黃、大便乾結、局部紅腫熱痛,例如眼睛紅赤、咽喉紅腫疼痛、容易掉頭髮。

從溫病派的角度來看,血熱的症狀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連續譜系,初期可能表現為心煩、失眠、皮膚易長痘、月經提前。

典型期會出現明顯的出血傾向,如流鼻血、皮膚紫斑、月經過多。危重期,會出現神志昏迷和肢體抽搐,標誌著陰液耗竭,生命垂危。

以上提到的抽象概念,也可以從現代人的經絡體質來理解,尤其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的人,很容易出現各種血熱的症狀,可以從最輕逐漸演變至最嚴重,可參考以下的經絡型態分析。

造成血熱的主要原因

了解4種常見致病因素

1

陰虛化熱火旺

陰虛化熱火旺

體內長期保持一種經絡型態,或是久病之人體內津液虧虛,水不足以制火,容易出現發熱現象,這就是陰虛火旺,常見於鐵三角經絡體質,或是綜合經絡體質的人。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頭鮮紅色
2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細脈數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皮膚搔癢容易掉頭髮頭皮脫屑心情煩燥口乾口渴發燒血尿大便出血子宮崩漏皮膚乾燥皮膚脫屑皮膚風疹皮膚皸裂肌膚甲錯月經淋漓不止月經過多心胸煩熱頭痛小便疼痛傷寒痤瘡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有一部分人呈現出「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的體質特徵。這類體質的人,常見各種與「血熱」相關的症狀。

以2025年9月為例,當時天氣極為炎熱。一位會員分享自身的經驗:她近期明顯感受到天氣越熱,掉頭髮的情況越嚴重,尤其在攝取大量甜食之後更加明顯。她懷疑這與「血熱」有關,因此嘗試減少攝取糖類食物,結果掉髮的狀況真的有改善。

她本身的經絡體質,正是典型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常常感到燥熱不適,也容易有睡眠障礙,這些都符合「血熱」的常見症狀。

根據中醫的觀點:「過甘則傷脾」,意思是過量攝取甜膩食物會超出脾胃的消化與運化負荷,反而造成脾胃功能失調。脾主運化水濕,當脾的功能受損,體內的水分代謝就會紊亂,導致水濕停滯,形成所謂的「內濕」。

這就像一個本來運作正常的鍋爐(脾胃),如果不斷投入過多潮濕的煤塊(甜膩食物),就會導致火勢不旺,爐內水汽濕熱瀰漫,影響整體運作。

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的人若長期脾虛,更不宜大量攝取甜食,否則容易加重血熱,進一步惡化相關症狀。

1脾經+膀胱經虛證,肝經+胃經實證(鐵三角經絡型態變化型)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氣溫提升時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4-5月開始,50%以上的人有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肝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加上胃經實證,屬於「鐵三角」經絡型態之變化型。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