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石膏湯

GAN CAO SHI G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肝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4%
大腸經 9%
胃經 8%
腎經 6%
膽經 4%
膀胱經 3%
三焦經 1%
心包經 1%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石膏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 甘草石膏湯以清熱瀉火為主,但石膏性寒,易傷陰。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效,可緩解石膏的燥性,防止傷陰。
  2. 調和藥性: 甘草石膏湯中石膏性寒,甘草性甘,生地黃性寒,三者相配,既可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使藥性更趨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瀉火、利咽解毒之名方,方中含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而加入細辛一藥,看似與其清熱之性相悖,實則自有深意。細辛味辛、性溫,歸肺、腎經,能散寒止痛,通竅醒腦,且有解表發汗之效。在甘草石膏湯中,細辛用量宜輕,旨在制约方中寒涼藥物過度損傷陽氣,調和諸藥寒熱之性,使全方清熱而不涼遏,發散而不助熱,達到寒溫並用、清上溫下的目的。此外,細辛還可增強藥物對咽喉部位的作用,輔助治療咽喉紅腫疼痛之症。因此,細辛在甘草石膏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配伍精當的智慧。

甘草石膏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石膏性寒,清熱瀉火之力較強,容易耗傷陰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有滋陰補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可緩解石膏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2. 協調藥性: 甘草石膏湯以清熱瀉火為主,而熟地黃則滋陰養血,二者相輔相成,能夠更好地協調藥性,使藥效更為全面,避免單一藥物作用過於偏激。

甘草石膏湯是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肺胃熱盛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口渴、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等。在甘草石膏湯的組成中,包含了黃連這一味重要藥材。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甘草石膏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尤其針對因熱毒內盛而引起的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黃連與甘草配合使用,還可以調和藥物性質,避免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可能造成的脾胃損傷。甘草本身性平味甘,能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與黃連合用,既可增加整體方劑的清熱效果,又能防止藥性過寒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黃連在甘草石膏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使得該方劑在治療實熱病症時,既能迅速清除熱毒,又兼顧了人體的整體平衡與健康。

甘草石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解石膏之寒性: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擅長清熱瀉火。但過寒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緩解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

二、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與石膏配伍,既能減輕石膏的寒涼之性,又能增強其清熱瀉火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石膏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源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解毒的功效。甘草石膏湯以石膏為主藥,配伍甘草,既能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又能緩和其寒性,避免寒涼過度。

例如,對於熱病高熱煩躁、口渴咽乾、神志不清等症,石膏可以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有效緩解症狀。同時,甘草可以緩解石膏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解毒、調和氣血之經典方劑。然而,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及該方劑的基本組成來看,其主要成分應包括甘草與石膏等,用於治療因肺胃熱盛所致的諸種症狀,如口渴、喉嚨腫痛等,而並未明確記載包含柴胡這一味藥材。若是在某個特殊版本或變體中加入了柴胡,那麼這種變化通常有其特定目的。

柴胡在中醫中常被用於疏肝解鬱、調經止痛,尤其適用於治療少陽病,即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症狀的疾病。將柴胡加入甘草石膏湯中,可能是為了增強其疏肝理氣的作用,或是針對某些兼有少陽病表現的肺胃熱盛患者。如此一來,既可清熱解毒,又能疏肝解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不過,具體應用時仍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配方,確保安全有效。

甘草石膏湯是一種常見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其基本組成包括了甘草、石膏等藥材,而加入黃柏這一成分則是為了增強方劑的清熱燥濕與解毒作用。黃柏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在治療各種因濕熱引起的症狀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小便短赤等方面效果顯著。

在甘草石膏湯中加入黃柏,可以更好地針對熱毒內盛的情況,尤其適用於那些由於肺胃實熱導致的高熱煩渴、口舌糜爛、牙齦腫痛等症狀。甘草與黃柏配合使用,不僅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還可利用甘草的調和特性,減輕黃柏可能帶來的寒涼過度問題。總體而言,黃柏在甘草石膏湯中的應用,使得該方劑在治療實熱證方面更加全面有效。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良方,其組成包括甘草、石膏、知母等多種中藥。其中,知母的加入尤為關鍵。知母味苦性寒,歸肺、胃、腎經,擅長清熱降火、滋陰潤燥,能有效處理因熱病或虛火上炎所致的口乾舌燥、咽痛音啞等症狀。在甘草石膏湯中,知母與石膏相輔相成,石膏清熱力強,知母則善於滋陰潤燥,兩者結合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尤其適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或內傷虛熱所引起的高熱不退、口渴引飲、舌紅少津等症。此外,知母還能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配合甘草調和諸藥,使整體方劑更趨完善,達到清熱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濕的治療效果。

甘草石膏湯並非包含當歸,而是以甘草、石膏為主藥的常用方劑,用於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甘草石膏湯的組成以甘草和石膏為主,其功效主要來自這兩種藥材:

  • 甘草:性甘,味甜,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退熱解毒的功效。

而當歸則屬於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藥材,與甘草石膏湯的清熱瀉火功效並不相符。因此,甘草石膏湯並不會加入當歸。

甘草石膏湯在傳統中醫學中,是一種清熱解毒、潤燥止渴的方劑,主要針對肺胃實熱或燥熱所導致的口渴、煩熱、舌紅苔黃等症狀。在甘草石膏湯的組成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取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桃仁性味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能入血分,善於活血祛瘀,對於因熱邪壅滯而致的血瘀情況有良好的調理作用。此外,桃仁還能潤腸通便,幫助清除體內熱毒,防止熱邪久滯不散,對改善由熱毒所致的大便秘結亦有裨益。因此,在甘草石膏湯中加入桃仁,不僅能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還能通過活血潤燥,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為全面,適應症狀更廣泛。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解毒、利咽開音之經典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了甘草與石膏等多種藥材,用以治療因外感風熱或肺胃實熱所導致的咽喉腫痛、口渴煩熱等症狀。在本方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取其辛散之性質。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散風解表、透疹止癢的功效。由於甘草石膏湯主要針對的是熱證,加入荊芥能夠增強發散風熱的作用,有助於促進汗出,使邪氣從肌表而出,對症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喉嚨不適等問題。此外,荊芥還能緩解咳嗽及咽喉痛楚,與甘草相配伍,更顯其調和諸藥、增強療效之功。因此,在甘草石膏湯中加入荊芥,不僅能提升整個方劑的解表清熱之力,還能增強其舒緩呼吸道不適的效果。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解毒、利咽開音之經典方劑,在其組成中加入防風,主要取其疏散風邪、勝濕止痛的功效。防風味辛、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能散風寒、祛風濕、止頭痛,並有助於調和諸藥。本方以清熱利咽為主,但若由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單純清熱則難以根治表證。因此,加入防風可達至表裏同治的效果,一方面疏散肌表之風邪,另一方面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如生石膏、甘草等共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使熱毒得解,風邪得散,從而加速病情好轉。此外,防風還具有調和藥性的特點,可使方中各藥物之間的作用更加協調,提高整體療效。總體而言,防風在甘草石膏湯中的應用,不僅針對病因病機進行治療,也兼顧了藥物之間的相互配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解毒、調和胃氣之經典方劑。在該方中加入升麻,主要是取其升散透疹與清熱解毒的功效。升麻味辛、性微寒,能入肺、脾、胃三經,具有良好的解表散邪作用,尤其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此外,升麻還能夠引導諸葯上達頭面,有助於增強全方對於上焦熱盛所致病證的療效。甘草石膏湯主要用於治療因外感風熱或肺胃實熱所導致的高熱煩渴、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症狀,加入升麻後,不僅可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還能夠提升方劑對頭面部位病變的治療效果,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總體而言,升麻在甘草石膏湯中的應用,既符合了中醫「升清降濁」的原則,也充分體現了方劑配伍中的科學性和臨床實效性。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解毒、潤燥止渴之經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熱邪內盛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高熱煩渴、口乾舌燥等。在傳統的甘草石膏湯組成中,並未見紅花一藥。然而,若某一版本的甘草石膏湯加入了紅花,其目的多在於增強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效果。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善於活血通絡,是中醫常用來治療血瘀所致疼痛、婦科病變及皮膚病的藥材。在甘草石膏湯中加入紅花,可能是為了兼顧清熱與活血,使藥方不僅能清除體內的熱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熱邪久留而致瘀滯,尤其適用於熱病後期或熱毒已深者,兼有瘀血阻滯之情形。這種加減變通的使用方式,體現了中醫臨床辨證施治的精神。

甘草石膏湯為清熱解毒、利咽止咳之經典方劑,其組成包括甘草、石膏、知母、粳米與杏仁。其中,杏仁的加入有其深遠考量。杏仁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善於降氣止咳、潤腸通便,且能宣肺散寒。在甘草石膏湯中,石膏清熱力強,但單用易傷胃氣;甘草則調和諸藥,保護脾胃。然而,要達到清熱而不涼過度,需輔以杏仁,以其降氣之功,使肺氣得以宣發,防止熱邪鬱滯,並增強止咳效果。此外,杏仁還能潤燥,對石膏可能引起的口乾舌燥有緩解作用。因此,杏仁在甘草石膏湯中扮演著平衡清熱與潤肺、止咳的重要角色,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環。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甘草石膏湯 」

甘草石膏湯是中醫用於治療久治不癒的口渴症狀、舌頭發白發滑且微微腫脹、吞口水時感到喉嚨疼痛、喉嚨腫痛時常發生、口渴時喜歡喝冷飲、口中還有像膠水一樣的白沫等症狀的中藥方劑。

組成藥材

  • 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清熱涼血。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桃仁: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功效

  • 清熱利尿
  • 生津止渴
  • 止咳平喘
  • 消炎祛痰
  • 止喉痛

適應症

  • 久治不癒的口渴症狀
  • 舌頭發白發滑且微微腫脹
  • 吞口水時感到喉嚨疼痛
  • 喉嚨腫痛時常發生
  • 口渴時喜歡喝冷飲
  • 口中還有像膠水一樣的白沫

用法用量

口服,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禁忌

  • 孕婦及有出血傾曏者,應禁用含有紅花的藥品。
  • 含有生地黃的藥品不應與胡黃連、防己同用。
  • 含有細辛的藥品不可長期服用。
  • 含有知母的藥品,久咳氣虛者慎服。

注意事項

  • 本方藥性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藥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總結

甘草石膏湯主要用於治療久治不癒的口渴症狀。 其組成藥材均為中藥材,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口渴、喉嚨疼痛、腫痛等症狀。 但在使用本方藥劑之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1分,細辛1分,熟地黃3分,黃連3分,甘草5分,石膏6分,柴胡7分,黃柏1錢,知母1錢,當歸身1錢,桃仁(炒,去皮尖)1錢,荊芥穗1錢,防風1錢,升麻1錢5分,紅花少許,杏仁6個,小椒2個。
上銼,如麻豆大。
都作1服,水2盞,煎至1盞,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養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適合於久病傷陰、津液不足,熱毒內蘊所致的咽喉腫痛、口渴喜冷飲的患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弱。
  • 本方有滑腸作用,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石膏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生地黃1分,細辛1分,熟地黃3分,黃連3分,甘草5分,石膏6分,柴胡7分,黃柏1錢,知母1錢,當歸身1錢,桃仁(炒,去皮尖)1錢,荊芥穗1錢,防風1錢,升麻1錢5分,紅花少許,杏仁6個,小椒2個。 主治:渴病久癒,又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津覺痛,嗌腫時時有,渴喜冷飲,口中白沫如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