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分有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瘡瘍等,生地黃能清熱涼血,緩解炎症,達到消腫止癢的作用。
- 滋陰潤燥: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因燥熱傷津、血虛津虧所致的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等,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改善皮膚狀態,使之潤澤光滑。
因此,生地黃在辛潤緩肌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雙重作用,對於治療各種皮膚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辛潤緩肌湯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 辛溫解表,通利鼻竅:細辛味辛性溫,具有散寒解表、通利鼻竅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風散寒的作用。
-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細辛還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肌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可以起到溫通經絡、止痛止癢的作用。
總之,細辛在辛潤緩肌湯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通過其辛溫解表、通利鼻竅、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等功效,有效改善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肌膚問題。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方劑中辛潤之品有助於疏通經絡,但易耗氣傷津,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補益氣血,使藥效更趨平和。
- 養血潤燥:方劑針對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熟地黃能養血潤燥,改善血虛所致的皮膚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潤澤肌膚、緩解燥熱的功效。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解毒消腫之效。對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煩躁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熱證。同時,石膏也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熱毒瘡瘍等,能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
因此,在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石膏,可以起到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作用,進一步緩解肌膚炎症,促進肌膚恢復。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燥濕: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皮膚濕熱引起的症狀,如濕疹、皮炎、瘡瘍等,能有效清熱除濕,促進皮膚乾燥,改善病竈。
二、涼血止癢:黃柏還能涼血止癢,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瘙癢,能起到緩解作用。此外,黃柏還可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機會,促進皮膚癒合。
因此,辛潤緩肌湯加入黃柏,可有效清熱燥濕、涼血止癢,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緩解皮膚病症的效果。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對於由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黃連能清熱除濕,解毒止癢,緩解症狀。
- 抑制細菌,抗炎止痛: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引起皮膚感染的細菌,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因此,辛潤緩肌湯中加入黃連,能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抑制細菌、抗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皮膚病症狀。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辛潤緩肌湯以辛潤之性為主,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辛燥,防止對脾胃造成損傷,確保藥物能更好地發揮療效。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藥物苦燥之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提高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辛潤緩肌湯中的加入,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增強藥效,使其更適合患者使用。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辛潤緩肌湯主治燥熱傷肺,皮膚乾燥,因此加入知母,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緩解燥熱所致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 配伍增效: 知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麥冬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滋陰、潤肺生津的效果,達到治療皮膚乾燥、瘙癢的最佳效果。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當肌膚出現濕熱、鬱熱等症狀時,柴胡可以疏散肝鬱,使氣血流通,進而緩解肌膚的燥熱、紅腫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辛潤緩肌湯中的其他藥材,如生地、當歸等,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潤燥的功效。柴胡與這些藥材配合使用,可以相互促進,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潤燥生津的功效,幫助緩解肌膚問題。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潤燥生肌: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潤燥生肌的功效。其活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而潤燥生肌則能滋養皮膚,促進傷口癒合,緩解肌膚乾燥、粗糙等問題。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辛潤緩肌湯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偏於燥性,加入當歸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燥性過強而傷津耗氣。同時,當歸還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解表: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熱的功效。對於風寒表證,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症狀,荊芥能有效地驅散外邪,解除表面的寒邪,使之從體表排出。
- 通鼻竅,止流涕: 荊芥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可以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鼻癢等,荊芥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辛潤緩肌湯中加入荊芥,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改善鼻塞流涕,達到緩解表證的目的。
辛潤緩肌湯中包含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甘苦,性微溫,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因病症涉及血瘀阻滯,而桃仁能有效破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肌膚恢復。
- 潤燥滑腸: 桃仁具有潤燥滑腸的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廢物,減少肌膚因腸道積滯而引起的毒素堆積,改善肌膚狀態。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寒,止癢止痛: 防風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癢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襲表、肌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防風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解除肌膚表面的風寒阻滯,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 助藥力達表,引藥入肌: 防風的辛散之性,可助其他藥材之力,使藥力更好地達至肌膚表面,並引導藥力深入肌膚內部,促進藥效的發揮。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升麻性微寒,味甘辛,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當患者因風熱之邪侵襲肌膚,導致疹出不暢、瘙癢難忍時,升麻可以幫助疏解肌膚表面的熱邪,促進疹子透出,緩解瘙癢。
- 升舉陽氣,扶正祛邪: 升麻具有升舉陽氣的功效,可以振奮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抵抗風熱邪氣的侵襲。同時,升麻還可以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辛潤緩肌湯多用於治療皮膚病,而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 潤燥止癢:紅花亦具潤燥止癢之效,可減輕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辛潤緩肌湯往往配伍其他潤燥止癢藥物,紅花則有助於提升整體藥效,達到更好的緩解效果。
辛潤緩肌湯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對於燥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潤燥化痰,緩解肺部乾燥,改善呼吸道功能。
- 宣肺散結: 杏仁還具有宣肺散結之功效,能夠解除肺經鬱結,改善呼吸道阻塞,促進痰液排出。在一些肺氣不宣、痰飲阻滯的病症中,杏仁可以起到疏通氣道、化解痰飲的作用。
因此,辛潤緩肌湯中加入杏仁,可以有效地潤肺止咳、宣肺散結,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辛潤緩肌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皮膚瘙癢、麻木、疼痛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
-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狀態: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營養物質的輸送和代謝廢物的排出,從而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和再生,改善皮膚狀態。
因此,辛潤緩肌湯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狀態的作用,對於治療寒性皮膚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辛潤緩肌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辛潤緩肌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消渴症初愈,口乾,腹不能努:消渴症指的是糖尿病,症狀是多飲、多食、多尿、消瘦,在消渴病症才剛痊癒,仍遺留口乾症狀,且伴隨腹部無法用力(腹不能努)。
- 膚燥津涸,口乾:皮膚乾燥,體內津液不足,口乾。
- 諸燥肌渴,及皮膚燥澀等證:各種乾燥引起的肌肉消瘦、口渴,以及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
藥物組成及功效
辛潤緩肌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生地黃(酒洗)、細辛
- 熟地黃
- 石膏
- 黃柏(酒製)、黃連(酒製)
- 生甘草、知母
- 柴胡
- 當歸身、荊芥穗、桃仁、防風
- 升麻
- 紅花(少許)
- 杏仁
- 小椒
各藥材功效如下:
- 生地黃:滋陰、養血、清熱。
- 細辛:散寒止痛、祛風解表、溫肺化飲。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 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生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柴胡: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 當歸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荊芥穗:祛風解表、透疹止癢。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升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 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 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小椒:溫中散寒、燥濕。
治療原理
綜合各藥材的功效,辛潤緩肌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滋陰潤燥:生地黃、熟地黃、知母滋陰潤燥,補充體內津液,緩解口乾、皮膚乾燥等症狀。
- 清熱瀉火:石膏、黃柏、黃連清熱瀉火,清除體內熱邪,減輕因熱邪傷津引起的乾燥症狀。
- 疏風解表:細辛、荊芥穗、防風疏風解表,有助於發散體表之邪氣,調理氣機。
- 活血化瘀:當歸身、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乾燥、粗糙的症狀。
- 升陽益氣:柴胡、升麻升陽益氣,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增強運化能力,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津液生成不足。
- 調和諸藥:生甘草調和諸藥,使各藥材的功效得到協調發揮。
- 溫中散寒:小椒可以溫中散寒,配合滋陰藥物可以避免過於寒涼。
辛潤緩肌湯通過滋陰潤燥、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等多種途徑,綜合調理人體氣血津液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消渴後遺留的口乾、腹不能努,以及各種燥證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1分,細辛1分,熟地黃3分,石膏4分,黃柏(酒制)5分,黃連(酒制)5分,生甘草5分,知母5分,柴胡7分,當歸身1錢,荊芥穗1錢,桃仁1錢,防風1錢,升麻1錢5分,紅花少許,杏仁6個,川椒2個。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2大盞,煎至1盞,食遠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辛潤緩肌湯是一張比較溫和的中藥方劑,一般人群均可服用。但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辛潤緩肌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生地黃1分,細辛1分,熟地黃3分,石膏4分,黃柏(酒制)5分,黃連(酒制)5分,生甘草5分,知母5分,柴胡7分,當歸身1錢,荊芥穗1錢,桃仁1錢,防風1錢,升麻1錢5分,紅花少許,杏仁6個,川椒2個。 主治:消渴證纔癒,止有口乾,腹不能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