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吹雲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竅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通鼻竅、散寒止痛之效。吹雲膏多用於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的通竅散寒作用可以疏通鼻竅,改善鼻塞,緩解鼻腔黏膜炎症。
- 引藥入鼻: 細辛辛散性強,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鼻腔,增強藥效。吹雲膏中其他藥物如薄荷、荊芥等,也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寒的作用,細辛的引導作用可以使這些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鼻病的效果。
吹雲膏中加入升麻,主要源於其解毒消腫之功效。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之效,能有效清熱解毒,並消散局部腫脹,配合其他藥材,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達到治療吹雲膏所針對的疾病效果。此外,升麻還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病體。
吹雲膏中加入蕤仁,主要考慮其以下兩個作用:
- 清熱明目: 蕤仁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熱、明目退翳的功效。吹雲膏多用於治療眼部疾病,如目赤腫痛、翳障等,蕤仁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改善眼部炎症,達到明目效果。
- 滋養肝腎: 蕤仁還具有滋養肝腎的功效,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眼疾,如視力模糊、眼乾澀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吹雲膏中加入蕤仁,可起到清熱明目、滋養肝腎的雙重功效,更有利於眼疾的治療。
吹雲膏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消腫止痛: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腫止痛之效。吹雲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青皮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血,而消腫止痛的功效則可以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行氣活血,促進藥物吸收: 青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到患處,發揮其藥效。
因此,吹雲膏中加入青皮,可以有效地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吹雲膏中包含連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吹雲膏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瘡瘍腫毒等病症,而連翹的清熱解毒之效能,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消散腫脹,達到治療目的。
二、 疏散風熱:連翹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吹雲膏中加入連翹,有助於散發體內風熱,緩解相關症狀,達到治療效果。
吹雲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散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散風解表、止痛消腫之效。吹雲膏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面疼痛等症,防風有助於散寒止痛,緩解患者不適。
2. 疏通經絡: 防風能疏風通絡,促進氣血運行。吹雲膏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可加速藥物滲透,提高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吹雲膏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並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吹雲膏常用於治療外傷、燒傷、燙傷等,柴胡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消炎殺菌,而其消腫止痛作用也能減輕局部腫脹疼痛。
吹雲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吹雲膏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其組成藥材多偏寒涼,而甘草性甘溫,可緩和藥性,避免過寒傷脾胃。
- 調和藥性: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使藥物更好地協同作用,發揮治療效果。同時,甘草還能解毒,減少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總之,甘草在吹雲膏中起到重要的緩和藥性、調和藥性作用,提高藥效並減少副作用。
吹雲膏中含有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吹雲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 滋陰潤燥、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可滋陰潤燥,補血養血。吹雲膏中常添加一些燥性藥物,如乳香、沒藥等,當歸可以中和這些燥性藥物的副作用,防止藥物燥傷津液,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吹雲膏方中加入荊芥,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吹雲膏主要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荊芥能有效緩解鼻腔炎症,促進鼻通氣。
- 止癢止痛: 荊芥亦具有止癢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鼻腔黏膜的瘙癢、疼痛,改善鼻炎帶來的鼻部不適。吹雲膏中加入荊芥,能增強其消炎止癢的效果,促進鼻炎的康復。
吹雲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潤燥的功效。吹雲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而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滋陰潤燥: 吹雲膏除了清熱解毒外,也需潤燥生肌。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並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配合其他滋潤藥材,起到潤燥生肌、促進癒合的作用。
吹雲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吹雲膏多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眼瞼紅腫等症狀,而黃連能清瀉肝膽實火,並燥濕止癢,故能有效緩解眼部炎症和不適。此外,黃連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抑制眼部感染,進一步促進眼部病症的恢復。
主治功效
吹雲膏主治功效分析
吹雲膏,出自多部古籍,如《奇效良方》、《審視瑤函》、《蘭室祕藏》、《證治準繩》、《濟陽綱目》等,皆記載其主治眼疾,具體而言,針對「視物睛困無力,隱澀難開,睡覺多眵,目中淚下,及迎風寒泣,羞明怕日,常欲閉目,喜在暗室,塞其戶牖,翳膜遮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吹雲膏的治療原理,綜合各方記載及藥物組成,可歸納如下:
- 疏風散寒,解表清熱:
- 方中細辛、防風、荊芥皆具疏散風寒之效,能驅散眼部經絡之風寒邪氣,緩解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淚流不止、畏光等症狀。同時,荊芥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針對外感風邪導致的熱性病症。
- 柴胡能疏肝解鬱,疏暢氣機,有助於肝經氣血之暢行,亦能和解少陽,有解表退熱之功。
- 清熱解毒,瀉火明目:
- 黃連乃苦寒之品,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清解眼部之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眼部紅腫、疼痛等症狀。
- 連翹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消炎利咽,可針對眼部炎症。
- 升麻可清熱解毒,且具升陽舉陷之效,能將下陷之清氣提升,有助於眼部氣機的通暢。
- 滋陰潤燥,養血活血:
- 生地黃能滋陰涼血,清熱解毒,可滋養眼部之陰液,緩解因陰液不足導致的眼乾、澀滯等症狀。
- 當歸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可改善眼部之血液循環,有助於眼部營養的供應。
- 蕤仁,即儂仁,能滋潤肺腎,養陰生津,可潤澤眼部,改善眼部之乾燥感。
- 疏肝理氣,調和諸藥:
- 青皮能疏肝理氣,消食化積,可疏通肝經之氣機,促進眼部氣血的運行。
- 甘草能調和諸藥,且具清熱解毒之效,能調和藥性,使其各司其職,發揮最佳療效。
綜合分析
吹雲膏以其獨特的配伍,針對眼部「睛困無力、隱澀難開、多眵、淚下、迎風寒泣、羞明怕日、常欲閉目、喜暗室、翳膜遮睛」等症狀,從疏風散寒、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疏肝理氣等多方面入手,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之目的。其組方既有驅散外邪之藥,又有滋養陰血之品,同時兼顧肝經氣機之疏暢,使邪去正復,陰陽調和,眼部功能得以恢復,翳膜亦可消退,故能達到「多點神效」之功。
傳統服藥法
細辛1分,升麻3分,蕤仁3分,青皮4分,連翹4分,防風4分,柴胡5分,生甘草6分,當歸身6分,荊芥穗1錢(微取濃汁),生地黃1錢5分,揀黃連3錢。
上(口父)咀。除連翹外,用澄清淨水二碗,先熬余藥至半碗,入連翹同熬至一大盞許,去滓,入銀石器內,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加熟蜜少許,熬勻。
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吹雲膏,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細辛1分,升麻3分,蕤仁3分,青皮4分,連翹4分,防風4分,柴胡5分,生甘草6分,當歸身6分,荊芥穗1錢(微取濃汁),生地黃1錢5分,揀黃連3錢。 主治:目中淚下,及迎風寒泣,羞明怕日,常欲閉目,喜在暗室,塞其戶牖,翳膜歲久遮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