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石蠶

草石蠶

CAO SHI CAN

  • 英文名稱:Stachys sieboldii Miq. Rhizome of Bear's Foot Fern
  • 別名:白伸筋,風子草,地蠶,石岩蠶,石祁蛇,白花石蠶,土蕊子,寶塔菜,飛線蜈蚣,上核樹,筋碎補,白毛蛇,地牯牛草,地紐,土人參,土知母,石蠶,甘露兒,石伸筋,白毛骨碎補,甘露子,土蟲草,蝸兒菜,滴露,毛菜,毛石蠶,骨蛇藥,石奇蛇,螺絲菜,石蚯蚓,牆蛇,土蚰,老鼠尾,白毛岩蠶,馬騮尾,岩蠶
  •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草石蠶的塊莖及全草。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採收。挖取塊莖,洗淨,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四川, 安徽, 江蘇, 浙江
  • 生長環境:溪邊, 水邊, 濕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草石蠶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草石蠶味辛、甘,微苦,歸肺、心經。其辛味有助於發散、解表,開洩腠理,促進汗液排出,以驅散侵犯體表的風寒、暑熱等表邪。微甘味則能緩急和中,協同辛味又不致過於耗散。歸肺經,因肺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氣,司宣發肅降,故能將表邪由皮毛發散而出。入心經則助氣血運行,協調表裡,共奏發汗解表之功。

2. 清熱解毒

草石蠶,性味甘鹹,藥性偏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其在中醫論述中,以清熱解毒為其主要功效之一。此藥材之「寒」性,正是其能清瀉體內過盛熱邪、解除毒素的關鍵。

傳統中醫認為,熱毒郁結可導致多種病症,如瘡癤腫痛、丹毒、咽喉腫痛、痢疾等各種發炎性與感染性症狀,乃至血熱引起的吐衄。草石蠶透過深入心、肝、胃、大腸等經絡,能直接針對這些臟腑的熱毒病變進行清解。它不僅能清利濕熱、消散熱毒引發的局部腫痛,更能涼血止血,處理因熱邪亢盛而耗損陰液、迫血妄行的出血狀況。故草石蠶在治療各種因熱毒內蘊所致的病症上,發揮著重要的藥用價值。

3. 補虛健脾

草石蠶性平味甘,歸脾經,核心功效為補虛健脾。其入脾經,善於健脾和胃,補益中焦氣虛,主治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倦怠乏力及腹瀉等症。如《本草綱目》記載,石蠶能「補虛益精,健脾和胃,止瀉痢,益氣力,延年益壽」,強調其補益元氣、調理脾胃、固澀止瀉之功。同時,《醫林纂要》亦載其「補脾益氣,健運中焦,止瀉痢,益氣力」,明確指出其對脾氣虛弱、中焦運化失調的改善作用。綜合來看,草石蠶是中醫調補脾虛、增強氣力的常用藥材。

4. 利濕解毒

草石蠶味鹹性寒歸腎經,具利小便、消腫散結、解毒排膿之效。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入腎經利水,助濕熱毒邪從小便排出,從而減輕黃疸、淋證。又善消腫散結,使瘡毒腫痛消散,促進排膿。其解毒排膿之功,亦體現在能排出毒蛇咬傷處毒液,防止毒素擴散。由此可見,草石蠶憑藉清熱利水之本性,實現其卓越的利濕解毒功效。

5. 解表清肺

從中醫觀點,草石蠶解表清肺之效,在於其辛散風熱、清宣肺氣。尤善治風熱感冒所致衛表不固、肺氣不清。透過辛味發散風邪,暢通肺氣,使邪氣得解而肺腑清利,風熱感冒之邪從表得散,達至解表清肺之功。

6. 清熱涼血

草石蠶,性味苦寒,歸肺、胃經,其清熱涼血之效能,深合中醫理論精髓。其「寒」性為清熱之本,能有效直折體內亢盛之熱邪。熱病證候如發燒、口渴、心煩、咽喉腫痛,皆為熱盛於臟腑氣血之象。草石蠶性寒入肺經,可清肺熱,對於肺熱引起的咽喉腫痛有直接作用;其入胃經,則能清解胃熱所致的口渴及部分發熱。

中醫認為,熱邪若深入血分,易耗傷陰津,甚至迫血妄行。草石蠶的「涼」性,正可針對此熱入營血之證,透過散熱來安定血循,避免熱擾心神引致的心煩,或熱灼津液導致的口渴。苦味亦具清瀉作用,助其將體內鬱積之熱邪透過排泄途徑導出。因此,草石蠶憑藉其苦寒之性與歸經特性,有效針對肺胃之實熱,以及熱入血分之證,達到清熱涼血之功。

7. 祛風除濕

草石蠶,性味辛溫,歸肝腎經。其卓越之祛風除濕功效,正源於此辛溫之性。辛能宣散,溫能祛寒,故其善於外散表層之風邪,內化經絡臟腑之濕邪,尤其針對風寒濕痺所致之肢體關節疼痛、麻木不仁等症。

肝主筋,腎主骨,草石蠶入肝腎經,能直達病所,溫通經絡,行氣活血,使痹阻之氣機得以宣通,濕邪得以排出,風邪得以祛除。此種温煦通絡之功,非但能化解風濕在內之凝滯,復可散寒止痛,使氣血條暢,筋骨得養,從而有效緩解風濕痺痛等症狀。

8. 健脾胃

草石蠶性味甘平、入脾胃經,正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理。其甘味主補益,平性則性緩平和,能溫和地補益脾胃之氣,輔助運化功能。對於脾氣虛弱所致的食少、便溏、腹瀉,草石蠶可健脾和胃、益氣止瀉。此藥物能從根本上培補中焦,提升消化吸收能力,使氣血生化有源,是健脾胃之良藥。

9. 清肺熱利咽

草石蠶,味甘性寒,歸入肺經。其性寒涼,善清肺臟蘊積之熱邪,直解肺熱亢盛所致的咳嗽、痰黃、口乾舌燥等症狀。肺熱常循經上犯咽喉,引起紅腫疼痛,草石蠶清泄肺熱,使肺氣清肅,咽喉得清潤,自然得以利咽。此藥甘涼,亦兼具潤肺之功,有助緩解肺熱津傷所致的咽喉不適。

10. 散風熱

草石蠶在傳統中藥理論中,具備「散風熱」之主要功效。《本草綱目》明確記載:「草石蠶,散風熱,利咽喉,止渴。」此處之「散風熱」,是指此藥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藥理作用。從藥性角度分析,草石蠶性味甘寒,其藥效歸入肺、胃二經。其寒性能直清外感或內生之熱邪,甘味則能和緩解毒。肺經乃風熱邪氣常犯之所,而胃經則與消化系統及全身熱証相關,故草石蠶入此二經,能將其清熱之性有效導向相關病位。當風熱邪氣侵襲人體,導致發熱、疼痛或炎症時,草石蠶藉由其清熱解毒之功,直接清除體內積聚之熱毒;同時,其祛風止痛之力,則能緩解因風邪所致之肌表或經絡疼痛。故此,草石蠶憑藉其甘寒之性及歸經特性,透過清熱解毒與祛風止痛的綜合作用,方能實現其在傳統中醫學上「散風熱」的獨特功效。

草石蠶的古代典籍


草石蠶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全草15-30g,根30-60g;或浸酒;或焙乾研末。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草石蠶注意事項

  1. 虛勞引致癱瘓者禁用:可加重癱瘓症狀。
  2. 臟寒者忌用:可能導致寒症惡化。
  3. 多服會瀉:過量服用容易引起腹瀉。

草石蠶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氣喘前列腺炎貝爾氏癱瘓乳腺炎牙齦腫脹痛尿道炎乳房腺體瘤白喉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四肢麻痺癱瘓胃腸出血血尿子宮頸炎胸悶胸痛黃疸心情煩燥顏面神經麻痺心胸煩熱皮膚顏色發黃大便出血咳嗽吐血白帶癱瘓腦中風失眠損傷腹痛丹毒貧血腹瀉痢疾心悸口乾感冒虛弱發燒咽喉乾燥

草石蠶含有的化學成分


異高山黃芩素-4'-甲基醚-7-O-β-(6'-O-乙酰基-2'-阿洛糖基)葡萄糖苷(isoscutellarein-4'-methylether-7-O-β-(6'-O-acetyl-2'-allosyl)glucoside), 異高山黃芩素-7-O-β-(6'-O-乙酰基-2'-阿洛糖基)葡萄糖苷(isoscutellarein-7-O-β-(6'-O-acetyl-2'-allosyl)glucoside), 水蘇苷 A(stachysoside A), 水蘇苷 B(stachysoside B), 水蘇苷 C(stachysoside C), 水蘇苷 D(stachysoside D), 水蘇鹼(stachydrine), 膽鹼(Choline), 水蘇糖(Stachy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