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Herba Agastaches Seu Pogostemi Cablin Patchouli Herb, Wrinkled Giant Hyssop Herb
- 別名:廣藿香,排香草,青莖薄荷,魚香,野藿香,川藿香,貓尾巴香,蘇藿香,綠荷荷,八蒿,大葉薄荷,拉拉香,貓巴虎,貓把,土藿香,水麻葉,雞蘇
- 來源: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藿香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季枝葉茂盛時採割。趁鮮切段用,或陰乾生用。
- 道地藥材:河北, 陝西, 海南, 廣東, 河南, 湖南, 湖北, 陜西, 華東地區, 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路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藿香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暑
藿香,一味芳香的中藥,其清熱解暑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解暑」,而是透過其特殊藥性,達到調節脾胃、祛除濕邪,進而達到清熱解暑的效果。
《藥品化義》指出藿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認為其芳香之氣能和合五臟,並能「主持正氣」,防止外邪入侵。此處強調藿香不只是單純的解暑,更能提升人體的抵抗力,避免暑熱侵襲。
《本草圖經》則將其視為「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突顯其在調理脾胃方面的作用。暑熱常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藿香能醒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從根本上解決暑熱所致的諸多不適。
《本草正義》深入分析了藿香的藥性,認為其「清分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並指出其「能怯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古代醫家認為暑熱多伴隨濕邪,藿香能祛除濕邪,並扶助脾胃之陽氣,從而達到清熱解暑的效果。此書更進一步點出藿香適合於「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而非所有暑熱症狀皆適用。
綜合以上幾部古籍的記載,《名醫別錄》、《珍珠囊藥性賦》、《本草再新》等也提及藿香能治霍亂、吐逆等暑熱常見症狀,可見藿香的清熱解暑功效,並非單純的降低體溫,而是通過調理脾胃,祛除濕邪,提升正氣,從而達到抵禦暑熱、恢復身體平衡的作用。 其功效的發揮,更與濕邪的程度和脾胃的虛實密切相關。
2. 健脾胃
古籍記載中,藿香在健脾胃方面的功效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兩個方面。
《藥品化義》明確指出藿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並強調其「有醒脾開胃之功」。其芳香之氣能「和合五臟」,尤其對於脾胃不和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能起到調理作用。 此書也點出藿香「體輕性溫,大能衛氣,專養肺胃」,說明其溫和的特性,適合脾胃虛弱者使用。
《本草圖經》更直接地指出藿香「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突顯其在治療脾胃相關嘔吐症狀中的重要性。 《珍珠囊藥性賦》則提到藿香「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進一步說明其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慾的作用。
《本草正義》深入分析了藿香健脾胃的機理:「清分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消陽妙品」。 此書指出藿香能化解脾胃中的濕濁,從而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醒脾開胃的效果。 同時,它也強調藿香的溫和性,適合濕困脾陽、怠倦乏力、飲食不甘等症狀。 不過,該書也指出,藿香適用於舌苔濁垢、濕濁明顯的患者,而非舌燥津少者。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藿香健脾胃功效的認識,都圍繞著其芳香化濕、溫和健脾的特性。 藿香並非猛烈之藥,其作用是溫和地疏理脾胃氣機,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不同古籍對其適用症狀及用量亦有不同見解,需綜合考量。
3. 祛風除濕
藿香,芳香溫和,古籍記載其祛風除濕功效卓著,並非單純依靠「辛溫」之力,而是通過多重機制達到目的。
《名醫別錄》記載藿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點明其利水消腫,排除濕邪之功。風水,即現代醫學中的水腫,多因濕邪阻滯,水液運行不暢所致,藿香能疏通水道,故能治之。《本草正義》進一步闡述:「治風水毒腫者,祛除濕濁,自能清理水道也。」說明藿香祛濕的機制在於清除體內濕濁之邪,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
此外,藿香的「祛風」功效也與其化濕作用密切相關。多數風濕疾病,都與體內濕邪浸淫有關。《本草述鉤元》記載藿香「散寒濕、暑濕、鬱熱、濕熱」,說明其不僅能祛除外感風寒,更能化解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濕邪不去,則風邪難以驅散,故藿香化濕後,才能達到祛風的效果。
《藥品化義》中提到藿香「辛能通利九竅」,這與其芳香走竄之性有關。芳香之氣能通達經絡,驅散滯留在經絡中的風濕之邪,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本草正義》也指出藿香「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闢穢」,芳香之氣能增強脾胃功能,而脾胃健運,則濕邪不易積聚,從根本上預防風濕疾病的發生。
總而言之,藿香祛風除濕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芳香化濕、疏通經絡、健脾益胃等多方面協同作用來實現的,其作用機制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較為詳盡的描述。
4. 止咳化痰
藿香單方之止咳化痰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但其機理並非直接作用於肺部,而是間接通過調節脾胃來達成。
《藥品化義》認為藿香「體輕性溫,大能衛氣,專養肺胃」,其芳香之氣能「和合五臟」。 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胃失和,則容易導致痰濕積聚,進而影響肺部,引發咳嗽。藿香能「醒脾開胃」,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濕生成,從而間接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本草再新》更明確指出其「化痰、止咳嗽」之效。
《本草正義》則深入闡述了藿香的機理:「善理中州濕濁痰涎」,認為其芳香之氣能「勝濕闢穢」,化解脾胃中的濕濁之氣。痰濕本就與脾胃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藿香通過溫和地調節脾胃,消除痰濕的根源,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該書也指出,藿香適合於濕困脾陽,導致咳嗽痰多的情況,而非所有咳嗽類型。 其強調藿香「性極和平,力量亦緩」,更適合輕症,並非所有咳嗽都能單用藿香奏效。
《湯液本草》則提及藿香「溫中快氣」,可治療「肺虛有寒,上焦壅熱」引起的咳嗽。這說明,藿香的止咳作用與其溫中理氣,改善肺部氣機運行有關。 但需注意,《本草正義》也提到,若屬陰虛火旺或胃熱等情況,則不宜使用藿香。
綜上所述,藿香止咳化痰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調節脾胃、化解濕濁、理氣和中的作用上,而非直接作用於肺部。其功效溫和,適用於特定咳嗽類型,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5. 止嘔
藿香,自古即為著名的止嘔良藥,其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
《本草圖經》直言藿香為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足見其在止嘔方面的突出地位。其止嘔機制,主要體現在其「芳香化濕」、「理氣和中」的藥性。
《藥品化義》指出藿香「氣芳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強調其芳香之氣能暢通胃氣,調節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文中更進一步說明,藿香「香能和合五臟」,即使脾胃不和導致嘔吐,也能通過醒脾開胃來改善症狀。
《珍珠囊藥性賦》則從「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的角度來闡述藿香的止嘔作用,說明藿香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飲食吸收,從根本上解決嘔吐問題。
《本草正義》則對藿香止嘔功效做了更深入的分析。其認為藿香「清分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消陽妙品」。 文中指出,許多嘔吐是由於脾胃濕濁、寒邪阻滯所致,而藿香的芳香之氣能化解濕濁,溫煦脾陽,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但同時也提到,藿香效力較緩和,對症狀嚴重、伴隨肢冷脈絕的嘔吐,則效果有限。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藿香止嘔的機制,主要在於其芳香之氣能化濕、理氣、和中,增強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其作用雖緩和,但對脾胃虛弱、濕濁痰涎引起的嘔吐,則有顯著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藿香的適用症狀和用法用量亦有不同見解,需謹慎參考。
6. 芳香化濕
藿香,一味芳香之藥,其「芳香化濕」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被譽為暑濕時令要藥。
《藥品化義》認為藿香「氣芳香,善行胃氣」,能「治嘔吐霍亂」,並指出其「香能和合五臟」,「醒脾開胃」。其辛溫之性更能「通利九竅」,預防外邪侵襲,「主持正氣」。但因其性銳香散,不宜多服。
《名醫別錄》則簡潔地指出其療效:治「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說明其化濕利水,祛除濕邪的功能。 《本草圖經》更直接稱其為治療「脾胃吐逆」之「最要之藥」。《珍珠囊藥性賦》也強調其「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並能治療「吐逆霍亂」。
《本草述鉤元》進一步闡明藿香能「散寒濕、暑濕、鬱熱、濕熱」,適用於外感寒邪、內傷飲食,以及濕滯、瘴氣等症。《本草再新》則歸納其功效為「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適用範圍更廣。 《湯液本草》則側重其「溫中快氣」的功效,並提及可用於治療肺虛有寒、上焦壅熱等症。
《本草正義》則深入分析了藿香的藥性,認為其「清分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是「醒脾快胃,振動消陽妙品」。其芳香之氣能「勝濕闢穢」,有助於脾胃運化,尤其適用於濕困脾陽,倦怠乏力,飲食不香的病症。但同時也指出,藿香力量較緩,只適用於霍亂輕症,並需注意辨證施治,不可濫用。 該書更強調產地對於藥效的影響,並提醒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綜上所述,藿香的「芳香化濕」功效,體現在其芳香之氣能化解濕邪,溫和之性能溫煦脾胃,從而達到調理脾胃,扶正祛邪的功效。 其應用範圍廣泛,但需根據病情和體質謹慎使用。
7. 燥濕
古籍中記載藿香具有顯著的燥濕功效,其機理與其芳香走竄之特性密切相關。多部經典醫籍皆有論述,以下將結合《藥品化義》、《名醫別錄》、《本草正義》等典籍,分析其燥濕作用機制。
《藥品化義》指出藿香「善行胃氣,除穢惡痞悶」,強調其芳香之氣能疏通脾胃,調理氣機,並能「和合五臟」。濕邪阻滯,常表現為脾胃氣滯,嘔吐腹脹等症,而藿香的芳香之氣,可化解濕邪的阻滯,促進氣機的運行,達到燥濕的目的。
《名醫別錄》記載藿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風水」即指水濕之邪,說明藿香能祛除體內水濕。《本草圖經》更直接指出其為「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吐逆多與脾胃濕濁有關,藿香之於此症的療效,再次佐證其燥濕之功。
《本草正義》對藿香燥濕功效的闡述最為詳盡。張山雷認為藿香「清分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中州」指脾胃,藿香能溫和地去除脾胃濕濁,並能「醒脾快胃」。其「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闢穢」,芳香之氣可驅散濕邪,並防止濕邪的侵犯,因此成為暑濕時令的要藥。 此外,文中也提到藿香燥濕的適用症狀,例如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等。
綜上所述,藿香燥濕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芳香走竄之性,能疏通氣機,化解濕濁,溫和脾胃,從而達到燥濕的目的。但需注意,不同古籍對其功效的強調略有側重,使用時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謹慎施治。
藿香的現代功效
1. 改善皮膚健康
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其對皮膚健康的改善作用,主要體現於其清涼、化濕與消炎特性。
外用藿香,其清涼消炎之特性對於治療多種皮膚問題顯著。例如,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易發生的痱子及常見的濕疹,藿香能迅速緩解相關的不適。它能有效減輕皮膚的紅腫、搔癢感,並有助於抑制局部炎症反應,使皮膚感受清爽。對於蚊蟲叮咬引起的紅腫發癢,藿香亦能提供即時的舒緩,降低不適感。
從中醫角度,藿香有芳香化濕之功。濕邪是許多皮膚疾患的根源之一,當體內濕氣過重或感受濕熱之邪,常會反映於皮膚,如出現濕疹、瘡瘍、痤瘡等。藿香的化濕作用,有助於從根本上調理體內濕邪,減少由濕氣引起的皮膚問題。其入肺經,而肺主皮毛,這一經絡歸屬也為其改善皮膚狀況提供了內在聯繫。肺氣調和,氣血運行順暢,則皮膚能得到良好滋養,不易出現乾燥、粗糙或濕疹等問題。此外,其解暑闢穢的功效,對於因暑熱濕盛而引起的悶熱不適與繼發性皮膚問題,亦有助益,能淨化肌膚之環境。
2. 改善消化系統
藿香,性味辛溫,歸入脾、胃二經。其核心藥理功效首重於理氣化濕與散寒止嘔,這些作用對於調理消化系統功能至關重要。當脾胃運化失調,出現氣滯濕阻或寒邪內犯時,常見消化不良、腹脹、胃脘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藿香能有效改善此類問題,促進氣機順暢,驅散積滯。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闡明,藿香能顯著增強胃腸道的蠕動能力,加速食物在消化道內的傳輸,減少食物積滯。同時,它能促進胃液、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協同作用於食物的分解與消化吸收過程,提升營養利用率。此外,藿香對胃腸道內的部分有害細菌具有抑制作用,有助於維持腸道微生態的平衡,為健康的消化功能創造有利環境。綜合而言,藿香透過溫中、化濕、理氣、助消化液分泌等多重機制,全面提升消化系統的整體機能,有效緩解多種消化不適。
3. 提升免疫力
藿香,一種性味辛溫、歸入脾肺二經的常用中藥材,其在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展現出顯著的藥理功效。中醫理論認為,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與人體衛氣(即免疫防禦功能)密切相關;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亦是維持整體免疫功能穩定的基礎。藿香入肺脾二經,正可從根本上調理虛損,為強化免疫功能奠定基礎。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藿香富含活性成分,如樟腦、薄荷醇及香茅醇等,這些物質是其藥效的關鍵所在。它們能直接作用於人體免疫系統,刺激免疫細胞的活性,包括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提升機體對抗病毒、細菌等外來病原體的防禦力,構築一道更堅實的免疫屏障。
此外,藿香還具有清熱解毒與消炎的輔助功效。在感染或發炎反應初期,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減輕炎症介質的釋放,緩解局部紅腫熱痛等不適。這種「釜底抽薪」的作用,有助於減少免疫系統的負擔,使其能更專注於識別與消滅病原體,而非疲於應對過度的炎症反應。透過清除體內毒素和病原體,藿香間接支援了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維持內環境的潔淨,使機體能更有效地作出免疫應答。綜合來看,藿香透過直接激活免疫細胞、以及間接清除病原體與炎症介質兩種路徑,全面提升人體的抗病能力。
4. 抗發炎
藿香,作為傳統中醫藥材,其提煉出的藿香油已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發炎作用。實驗證實,藿香油能有效抑制急性炎症水腫的形成和慢性炎症的進展;這項能力涵蓋了對炎症反應不同階段的調控。其藥理作用機制與傳統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s)所依循的經典環氧酶(COX)途徑可能有所區別,這揭示了它在抗炎作用上具備潛在的多元靶點。
不僅展現廣泛的抗炎能力,藿香油在抑制變態反應(過敏反應)上亦呈現出顯著的特異性。它能有效減輕由過敏介質所誘發的局部組織水腫,顯示其在緩解過敏性發炎症狀方面的潛力。在具體應用模型中,研究發現藿香油能顯著降低過敏性鼻炎大鼠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而嗜酸性粒細胞是過敏性疾病中常見的炎症指標。此作用進一步改善了大鼠的鼻部症狀及鼻黏膜的形態結構。更重要的是,藿香油亦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組胺的含量,組胺作為關鍵的過敏介質,其水平的降低直接體現了藿香油對過敏反應鏈的干預能力。這些發現共同闡釋了藿香油在對抗發炎,特別是過敏相關發炎中的藥理功效。
5. 抗菌抗病毒
藿香在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菌與抗病毒功效。其關鍵活性成分廣藿香酮,具有廣譜抗菌作用,能夠有效抑制多種細菌及真菌的生長,顯示其在對抗微生物感染方面的潛力。
在抗病毒方面,藿香亦展現出非凡特性。其所含的廣藿香黃酮,已被證實能抑制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病毒的生長與繁殖。在動物實驗中,廣藿香黃酮能夠提高受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率,並延長其生命存活時間,提示其在體內對抗病毒感染的潛在療效。
此外,藿香的不同提取物和單一化合物對多種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藿香油在體外實驗中被證明能對抗柯薩奇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而廣藿香醇則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與柯薩奇病毒所導致的細胞病變,進一步闡明了藿香在抗病毒領域的多元作用機制。
藿香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先;或研末搽。
藿香的炮製
藥材處理:
-
藿香
- 揀去雜質,除去殘根及老莖。
- 將葉摘下另放。
- 莖用水潤透,切段,曬乾。
- 曬乾後與葉和勻。
-
藿梗
- 取老草。
- 水浸潤透。
- 切片。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藿香注意事項
- 陰虛火旺者禁用:藿香性溫,陰虛火旺者服之容易加重火氣,導致口乾舌燥、失眠等症狀。
- 胃弱欲嘔者禁用:藿香具有消氣的作用,胃弱欲嘔者服之容易損傷脾胃,加重嘔吐。
- 胃熱作嘔者禁用:藿香辛溫,胃熱作嘔者服之容易助熱生火,加重嘔吐。
- 中焦火盛熱極者禁用:藿香性溫,中焦火盛熱極者服之容易加重火熱之氣,導致口乾舌燥、大便祕結等症狀。
- 溫病熱病者禁用:藿香性溫,溫病熱病者服之容易助熱化火,加重病情。
- 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者禁用:藿香性溫,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者服之容易助邪化熱,加重嘔吐、脹滿等症狀。
- 莖部耗氣,陰虛者禁用:藿香的莖部有耗氣的作用,陰虛者服之容易損耗元氣,加重虛弱。
藿香相關的方劑
藿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藿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 茴香腦(anethole), 茴香醛(anisaldehyde), 檸檬烯(limonene), 對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3-辛酮(3-octanone), 1-辛烯-3-醇(1-octen-3-ol), 芳樟醇(linalool), 1-丁香烯(1-caryophyll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β-葎草烯(β-humulene), α-衣蘭烯/α-金合歡烯(α-farnesene/α-farnesene), γ-畢澄茄烯(γ-cadinene), 菖蒲烯(Calamenene), 順式-β,γ-己烯醛(cis-β,γ-hexenal), 刺槐素(acacetin), 椴樹素(tilianin), 蒙花甙(linarin), 藿香甙(agastachoside), 異藿香甙(isoagastachoside), 藿香精(agastachin), 馬斯里酸/山楂酸(Maslinic acid/Cratagolic acid),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3-O-乙酰基齊墩果醛(3-O-acetyl oleanolic aldehyde),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去氫藿香酚(dehydro-agast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