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膏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增強體質: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其性溫和,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改善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有助於提升人體整體機能。
-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人參膏中往往會加入其他藥材,如西洋參、黃芪、當歸等,以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人參能與這些藥材相互配合,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補益效果。
人參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人參膏以人參為君藥,補氣益血,但單用人參容易耗氣傷陰。而白朮能健脾益氣,助人參補益脾胃,避免單用人參的弊端,使補益效果更顯著。此外,白朮還能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濕困,促進氣血運行,更好地發揮人參的補益功效。因此,白朮是人參膏中重要的配伍藥材,有助於提高藥效,使補益效果更為全面。
人參膏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氣,助人參之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之效。與人參同用,可增強人參的溫補作用,增強人體正氣,提升抗病能力,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氣虛乏力等症。
- 調和氣味,增進口感: 人參膏以人參爲主,味甘而性平,容易引起膩感。加入丁香,其辛香之氣可有效調和人參的甘甜,使膏方更易入口,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人參膏作為一味傳統的中藥方劑,其配方講究調和與平衡。在人參膏的組成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中醫理論中的藥物性味歸經及功能主治。人參為君藥,性溫味甘微苦,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而藿香則性微溫、味辛,具有化濕開胃、止嘔解暑之效。將藿香加入人參膏中,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芳香化濁作用,還能緩解服用人參後可能產生的滯悶感,有助於促進消化吸收。
此外,藿香亦有調理脾胃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有所幫助。通過這種配伍,人參膏既能發揮人參的補益作用,又能通過藿香的輔助減少補而不化的風險,使藥效更加圓融全面,適合多種體質的人群使用。總體來說,藿香在人參膏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原則。
人參膏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是因為白扁豆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和胃:白扁豆性平味甘,能健脾和胃,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參膏補益氣血,但若脾胃虛弱,難以吸收藥效,白扁豆加入則有助於增強人參的功效。
- 清熱解毒:白扁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幫助人參膏更好地滋補而不致於上火。
總而言之,白扁豆在人參膏中起到輔助的作用,既能增強人參的補益效果,又能避免其過於滋膩,更利於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參膏(人參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洩瀉,煩渴嘔逆」,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胃虛弱,兼有濕濁中阻、氣機升降失司:
- 洩瀉:因脾虛運化無力,水濕下注腸道所致。
- 煩渴:脾虛不能輸布津液,兼濕阻氣滯,津液不上承,故口乾;若洩瀉傷陰,亦可加重渴感。
- 嘔逆:胃氣虛弱,濕濁滯於中焦,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而嘔。
此證屬虛中夾實(脾虛為主,濕阻為輔),故治需補脾益氣、化濕和中,標本兼顧。
組成藥物邏輯解析與可能功效
1. 君藥:人參(去蘆,1兩)
- 核心作用:大補元氣,健脾益胃。
- 治療原理:
- 補脾氣以助運化,從根本上改善水濕內停、泄瀉不止。
- 益氣生津,緩解煩渴(尤其適用於瀉後氣津兩傷)。
- 人參尚有安神之效,可輔助調和因吐瀉不安的患兒情緒。
2. 臣藥:白朮(炒,半兩)
- 核心作用:健脾燥濕,固表止瀉。
- 配伍邏輯:
- 與人參協同增強補脾之力(如四君子湯結構),炒用更增燥濕止瀉之功。
- 白朮能「利腰臍間血」,助脾胃樞轉氣機,間接緩解嘔逆。
3. 佐藥:丁香(不見火,半兩)、白豆蔻(1分)
- 丁香:
- 溫中降逆,辛香止嘔,針對「嘔逆」直接發揮作用。
- 「不見火」保留其揮發性成分,增強芳香化濕、醒脾開胃之效。
- 白豆蔻:
- 行氣化濕,寬中止嘔,尤擅化解中焦濕濁(與丁香一降一化)。
- 輕用(1分)防過燥,兼顧小兒稚陰之體。
4. 使藥:藿香葉(半兩)
- 核心作用:芳香化濕,解表和中。
- 特殊意義:
- 藿香葉輕清走上,能宣透濕邪,緩解煩渴(濕去則津液自布)。
- 與丁香、白豆蔻形成「三焦分消」之勢:上宣、中化、下溫。
全方治療原理歸納
- 補瀉兼施:
- 補:人參、白朮填補脾虛之本。
- 瀉:丁香、白豆蔻、藿香葉化解濕濁之標。
- 升降並調:
- 人參、白朮升舉清陽以止瀉;丁香、白豆蔻降胃氣以止嘔。
- 劑型設計:
- 煉蜜為丸(雞頭子大,即芡實大小),蜜潤可緩和燥性,丸劑適合小兒吞服。
- 「米飲化下」取穀氣養胃之意;「乳前服」避免藥食相雜影響吸收。
此方體現中醫「健脾不在補,貴在運」的思路,補氣藥與芳香化濕藥配伍,使補而不滯,濕去正安。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1兩,白朮(炒)半兩,丁香(不見火)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豆蔻1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至2丸,米飲化下,乳前服。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人參丸」。方中白豆蔻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人參膏性溫,有溫補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人參膏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膏,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 組成:人參1兩,白朮半兩,丁香半兩,藿香半兩,白扁豆1分。 主治:小兒泄瀉,煩渴嘔逆。
人參膏, 出處:《丹溪心法·附錄》。 組成:人參。 主治:回元氣。主治:滯下,昏仆目上視,溲注而汗泄,陰虛陽暴絕;嗽而肺虛者。諸症因攻擊之過,以致元氣耗憊,用此補之。
人參膏,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人參(去蘆)、滑石,藿香葉(去土)半兩,丁香1分,甘草2錢(炙),朱砂1錢半(研,水飛)。 主治:小兒脾胃虛冷,乳食不化,吐逆連並,不喜乳食。
人參膏,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組成:人參1錢,訶子肉(炮)1錢,木香1錢,肉豆蔻(煨)1錢,丁香1錢,藿香1錢,砂仁1錢,甘草(炙)1錢。 主治:吐瀉脾虛,困倦不食,腹痛而滿。
人參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八引《經驗良方》。 組成:人參、知母、黃芩、款冬花、貝母、紫菀、杏仁、豬牙皂角、桔梗、荊芥、防風、甘草各等分。 主治:大人小兒,傷風咳嗽,氣粗多涎,身熱。
人參膏,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人參(去蘆)1兩,白朮(炒)半兩,丁香(不見火)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豆蔻1分。 主治:小兒一切脾胃不和。小兒啼哭未定,氣喘未調,使兒急飲乳,即兒氣逆,乳不得下,反致嘔逆,甚則吐利,成胃虛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