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白散

銀白散

YIN B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偏熱 (1.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2%
肺經 22%
心經 13%
腎經 9%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銀白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加入白朮,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2. 固表止汗: 白朮兼具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收斂腠理,防止汗液外泄,對於因氣虛、脾虛引起的汗出不止,具有較好的療效。

總之,白朮在銀白散中發揮健脾益氣、固表止汗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銀白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扶正,增強體力: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脾益氣,振奮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銀白散多用於治療氣虛津虧、肺燥咳嗽等症,人參可扶正固本,增強患者正氣,改善體質,輔助其他藥材發揮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銀白散中多含有清熱燥濕、化痰止咳的藥材,如白果、杏仁等。人參性溫和,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銀白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銀白散用於治療濕熱蘊蒸所致的白帶過多,茯苓可以健脾燥濕,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改善白帶異常。
  2.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利於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少白帶的形成。銀白散中加入茯苓,可以更有效地去除濕邪,改善白帶過多症狀。

銀白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銀白散中可能含有性寒或性熱的藥材,加入甘草能使藥性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二、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以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銀花、連翹等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發燒等疾病。

銀白散方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化濕: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解毒之效。銀白散主治脾胃濕熱,症狀如腹痛、腹瀉、嘔吐、口渴等。白扁豆能健脾胃,化濕濁,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濕熱,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2. 止瀉固腸:白扁豆亦具止瀉固腸之效。銀白散中加入白扁豆,可以加強方劑的止瀉作用,防止濕熱下泄,從而更好地控制腹瀉症狀。

銀白散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滲濕的功效,可有效祛除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皮膚濕疹、水腫等,與銀白散中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如白扁豆、滑石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除濕的作用。
  2. 健脾化濕:薏苡仁還能健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濕氣內停,並利水滲濕,消除水腫,對於銀白散所針對的濕熱蘊結,脾胃不健等病症,具有良好療效。

銀白散方劑中含有藿香,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表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銀白散主治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藿香可驅散外寒,並化解濕邪,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濕之症。

2. 解表闢穢: 藿香芳香闢穢,能祛除穢濁之氣。銀白散亦可用於治療暑濕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藿香的芳香之氣可清熱解暑,並闢除穢濁,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暑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嘔逆哕,哕不止」,即現代所指的嘔吐、呃逆(打嗝)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與胃氣上逆、寒熱失調或氣機不暢有關。銀白散以寒水石為主藥,配合黃丹、生薑湯等,旨在調和中焦、降逆止嘔,尤其適用於胃熱或寒熱錯雜所致的嘔噦。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煅熟寒水石

    • 寒水石性寒,味辛鹹,歸心、胃、腎經,傳統用於清熱瀉火、利竅消腫。煅製後寒性稍減,更適合中焦不和之證,既能清胃熱,又可防止過寒傷胃。
    • 推測其作用為調節胃中寒熱平衡,抑制胃氣上衝,從而止嘔止哕。
  2. 輔藥:炒黃丹(鉛丹)

    • 黃丹性微寒,味辛,有毒,但炒製後毒性降低。古代用其鎮驚、降逆、防腐,此處少量配伍(1錢半),可能取其重鎮之性以助降逆止嘔,並與寒水石協同清熱。
    • 黃丹色紅,方中強調「以紅色為度」,可能借其色入心胃,以安神定逆。
  3. 佐使:生薑湯送服

    • 生薑辛溫,能溫中止嘔、散寒和胃,可制約寒水石與黃丹的寒涼之性,防止過寒礙胃,同時增強止嘔效果。
    • 對於嬰幼兒或不便飲藥者,以乳汁送服,取其甘潤護胃之意,兼助藥力吸收。

治療原理推論

銀白散的組方邏輯可能基於「寒熱並調,重鎮降逆」:

  • 清熱降火:寒水石清胃中鬱熱,黃丹助其鎮降,針對胃熱上衝之嘔逆。
  • 溫中調和:生薑溫胃散寒,平衡主藥寒性,防止過涼傷胃,適合寒熱錯雜之證。
  • 重鎮安胃:黃丹質重,古代認為重劑可鎮浮越之氣,抑制胃氣上逆。

此方簡潔,標本兼顧,通過寒熱並用、升降同調,達到止嘔止哕之效。

傳統服藥法


煅熟寒水石半斤。
解表發汗。
上為極細末,入炒熟黃丹1錢半研勻,如淡,即添入些少,以紅色為度。
每服1錢,生薑湯送下;未能飲者,稠調抹口中,以乳汁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角膜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四肢抽搐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口乾口渴多痰眼睛紅痛噁心反胃吞咽障礙幼兒嘔吐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銀白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白朮、人參、白茯苓、甘草(炙)、白扁豆(炒)、薏苡仁(炒)、藿香。 主治:嘔逆噦,噦不止。

銀白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三。 組成:天花粉(一方用蛤粉)、連翹、甘草、川白藥、白附子各等分。 主治:涼膈退熱。主治:嬰孩肝熱,眼赤痛。

銀白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石膏3錢(水飛),膩白滑石1兩,甘草(炙,銼)7分。 主治:小兒傷寒,傷暑,伏熱泄瀉,自利煩渴,口燥咽乾,中暑發渴,瘡疹等。

銀白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人參(去蘆)1分,白茯苓1分,白扁豆(炒熟)1分,甘草(炙)1分,白朮(炒)1分,罂粟子(微炒)2錢(别研)。 主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不思飲食,身體煩熱。

銀白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大天南星1個(重1兩者,換酒浸,七伏時取出,置新瓦上,周圍以炭火炙令乾裂,頓于地上,去火毒,用瓷器合之,候冷取出)。 主治:滌涎,醒脾去風。主治:吐瀉生風,發慢驚瘈瘲。

銀白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 組成:白朮(細銼,1合綠豆炒,去豆)1兩,黃耆(擘開,微炙勿令焦)1兩,人參1兩,乾山藥1兩,直僵蠶(洗去灰,微炒勿令焦)1兩,白茯苓1兩半,川升麻半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真糯米半兩,藿香半兩,鐵粉3分,麝香1錢,朱砂(研)1分,天竺黃(研)1分,青黛(研)1分,蛇黃1分,使君子(末)1分,黃連(去須末)1分,熊膽(研)1分。 主治:小兒驚疳,諸疳。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