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砂養胃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止嘔: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的功效。胃中濕熱或寒邪客胃,可導致噁心嘔吐。藿香可辛散濕熱,溫中和胃,改善胃氣不和,達到止嘔的效果。
- 理氣健脾: 藿香亦有理氣健脾之效。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藿香可行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增強食慾。
總之,藿香在香砂養胃湯中,能起到和胃止嘔、理氣健脾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促進食慾,增強體質。
香砂養胃湯中添加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多與脾胃氣滯、濕阻有關,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燥濕,幫助改善胃部不適。
-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湧所致的噁心嘔吐,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香砂養胃湯以健脾和胃為主,加入陳皮,有助於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
香砂養胃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溫胃和中: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胃和中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所致的胃痛、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調和脾胃,助消化:砂仁還有健脾消食的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對於因消化不良、腹脹、噯氣等症狀,砂仁能起到調節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因此,香砂養胃湯中加入砂仁,不僅能有效緩解胃痛等症狀,還能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達到養胃和中的目的。
香砂養胃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理氣和胃: 蒼朮性溫燥,善於健脾燥濕,可去除脾胃中的濕邪,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並有助於理氣和胃,解除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蒼朮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香附、砂仁等,共同發揮理氣健脾、和胃止痛的作用,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治療脾胃虛寒、氣滯濕阻所致的胃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病症。
香砂養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效。香砂養胃湯中多用辛香燥烈之藥,如砂仁、香附等,甘草可緩解其燥性,防止傷胃,並使藥性更加協調,增強療效。
- 益氣健脾,保護胃黏膜:甘草具益氣健脾、緩解胃痛的作用。香砂養胃湯主要針對脾胃氣虛,飲食不調引起的胃痛、腹脹等症狀,甘草可補益脾胃,增強胃部消化功能,並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部恢復。
香砂養胃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因為以下原因:
-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降逆,止嘔消脹。對於胃氣上逆、脘腹脹滿、嘔吐呃逆等症狀,厚朴能有效緩解。
- 化濕健脾: 厚朴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去除胃中濕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香砂養胃湯以厚朴配伍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降逆止嘔、化濕健脾的功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香砂養胃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針對胃氣上逆,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香砂養胃湯主要針對脾胃氣虛,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半夏的加入可有效抑制嘔吐,改善消化功能。
- 燥濕化痰:半夏同時也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胃部濕氣過重,會影響脾胃運化,導致食慾不振、腹脹等。半夏能有效祛除胃中濕氣,改善消化功能,使胃氣運行通暢,促進食慾。
香砂養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效。胃氣虛弱,常伴隨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參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消化功能,促進食慾,改善胃部不適。
-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扶助正氣,對抗邪氣侵襲。胃病患者多因脾胃虛弱,容易感受外邪,導致病情加重。人參可補氣固表,增強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促進疾病康復。
總之,人參在香砂養胃湯中起到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胃部虛弱症狀,提高療效。
香砂養胃湯中加入神麴,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的藥材,具有消食導滯、和胃降逆的功效。香砂養胃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等症,神麴的加入可以幫助消化食物,緩解食積引起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 健脾益氣: 神麴性溫和,入脾經,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與香砂養胃湯中的其他藥材,如砂仁、厚朴等,共同發揮健脾益氣、溫中散寒的作用,從而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香砂養胃湯之組成、功效與應用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香砂養胃湯是一個以溫中散寒、理氣和胃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組成及藥理分析如下:
藥材 | 劑量 (參考) | 功效 | 藥理分析 |
---|---|---|---|
藿香 | 3-10克 | 化濕止嘔,和中止瀉 | 藿香辛溫,芳香化濕,能祛除脾胃濕濁之氣,改善因濕阻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
陳皮 | 3-10克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陳皮辛溫,能行脾胃之氣,改善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能燥化脾濕,有助於祛除濕邪。 |
砂仁 | 3-6克 |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 砂仁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溫暖脾胃,改善寒濕引起的嘔吐、腹脹等症狀,同時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 |
蒼朮 | 3-10克 | 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 蒼朮辛溫苦燥,具有較強的燥濕健脾功效,能祛除脾胃濕邪,改善因濕阻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睏倦等症狀,亦能祛風散寒。 |
甘草 | 1.5-5克 |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藥性,緩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峻烈之性,同時具有益氣和中、緩急止痛的功效,能保護脾胃。 |
厚朴 | 3-10克 | 行氣消積,燥濕除滿 | 厚朴苦溫,能行氣消脹,改善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腹痛等症狀;同時能燥濕化痰,有助於祛除濕邪。 |
半夏 | 3-10克 |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半夏辛溫,能燥化脾胃濕痰,降逆止嘔,改善因痰濕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
人參 | 3-10克 | 大補元氣,健脾益氣 | 人參性甘微溫,能大補元氣,益氣健脾,增強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 |
神麴 | 6-10克 | 消食和胃 | 神麴甘溫,能消食化積,改善因飲食積滯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
(其他) | 依據不同醫家經驗,可能加入烏梅、乾薑、香附、木香、白豆蔻、草果等 | 烏梅酸澀,能斂陰生津,收澀止瀉,常用於治療久瀉不止;乾薑辛熱,能溫中散寒,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香附疏肝理氣,木香行氣止痛,白豆蔻化濕行氣,草果溫中燥濕。 |
總體而言,香砂養胃湯具有溫中散寒、理氣和胃、燥濕化痰、消食導滯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阻氣滯所引起的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不同醫家觀點比較
古籍中對香砂養胃湯的記載和應用略有差異,體現了不同醫家對該方劑的理解和臨牀經驗。
- 《女科旨要》/雪巖禪師: 主要用於治療產後中風不語,認為是胎前風邪未發,產後體虛引發,並加入了烏梅、乾薑以加強溫中散寒之力。此觀點較為特殊,與一般認為的香砂養胃湯主治消化系統疾病有所不同。
- 《濟陰綱目》/武之望: 將香砂養胃湯用於治療產後嘔吐、腹脹,認為是敗血攻於脾胃之間所致。但同時指出此方不能治療瘀血,與六丁丸等活血化瘀方劑有所區別。
- 《雜病廣要》/日本·丹波元堅: 強調香砂養胃湯的溫胃消痰、進食下氣功效,並提出與治療瘧疾的方劑相互參照。同時,也提到該方劑以消導為主。
- 《脈症治方》/吳正倫: 對香砂養胃湯的應用更為廣泛,不僅用於治療飲食所傷、脾胃不和,還可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如心下痞、腹中氣上逆加黃柏、黃連,多吐白沫加益智仁,發熱則服本方至微汗出。
- 《醫方集宜》/丁毅: 將香砂養胃湯列為治療食積作嘔、中脘痛的常用方劑,並提出與其他治療嘔吐方劑的鑑別應用。
- 《萬病回春》/龔廷賢: 將香砂養胃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認為是胃寒所致,並提出加減枳殼丸以調養脾胃。
- 《壽世保元》/龔廷賢: 將香砂養胃湯用於治療因飢餓或寒冷食物所傷的脾胃問題。
- 《明醫指掌》/皇甫中: 認為香砂養胃湯是平胃散和二陳湯的加減方,並加入人參、藿香、草果等,以達到補氣、化濕、消滯的目的。
- 《方劑辭典》/水走嘉言: 簡潔地概括了香砂養胃湯的功效主治,即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
- 其他醫家: 《松崖醫徑》、《雜病源流犀燭》、《濟陽綱目》、《內傷集要》、《婦科百辨》、《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保命歌括》、《醫學見能》等,均有對香砂養胃湯的記載和應用,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阻氣滯所引起的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如嘔吐、腹瀉、腹痛、食慾不振等。
綜合各家觀點,香砂養胃湯的核心功效是溫中散寒、理氣和胃,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阻氣滯所引起的各種消化系統疾病。但在具體應用時,可根據不同症狀和病因進行加減變化。
香砂養胃湯治療原理分析
香砂養胃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 溫中散寒: 方中蒼朮、砂仁、乾薑(部分醫家加入)等辛溫之品,能溫暖脾胃,祛除寒邪,改善因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 理氣和胃: 陳皮、厚朴、木香(部分醫家加入)等行氣之品,能疏理脾胃氣機,改善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促進消化功能。
- 燥濕化痰: 蒼朮、陳皮、半夏等藥物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邪,防止濕阻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 消食導滯: 神麴、山楂(部分醫家加入)等消食藥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香砂養胃湯是一首中醫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理氣和中的作用,因此不宜與其他理氣和中的中藥同時服用。
- 本方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因此不宜與其他燥濕化痰的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砂養胃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陳皮1錢半,半夏1錢半,茯苓1錢半,蒼朮1錢半,厚朴1錢半,香附子1錢半,藿香1錢半,枳實1錢半,砂仁1錢半,甘草5分。 主治:脾胃不和。
香砂養胃湯, 出處:《濟明綱目》卷十三。 組成:半夏1錢,白朮8分,陳皮8分,茯苓8分,厚朴8分,香附子8分,人參5分,藿香5分,砂仁5分,檳榔5分,草果5分,甘草4分。 主治:産後敗血攻於脾胃之間,嘔吐,飲食不下,腹脹。
香砂養胃湯, 出處:《活人心統》卷下。 組成:藿香7錢,陳皮7錢,砂仁7錢,蒼朮(米泔浸,炒)5分(久病用白朮),甘草(炙)3分,茯苓8分(去皮),厚朴(制)7分,半夏(泡)7分,人參4分,神曲(炒)4分。 主治:理脾胃,逐寒邪,止嘔吐。主治:脾胃虛寒,嘔瀉不食。
香砂養胃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香附(炒)8分,砂仁8分,蒼朮(米泔制,炒)8分,厚朴(薑汁炒)8分,陳皮8分,人參5分,白朮(去蘆)1錢,茯苓(去皮)8分,木香5分,白豆蔻(去殼)7分,甘草(炙)2分。 主治:脾胃不和,胃寒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
香砂養胃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組成:白朮1錢,陳皮1錢,茯苓1錢,半夏1錢,香附7分,砂仁7分,木香7分,枳實7分,蔻仁7分,厚朴7分,藿香7分,甘草3分,薑3片,棗2枚。 主治:調養脾胃,升降陰陽。主治:由胃寒氣滯引起的不思飲食,嘔吐酸水,胃脘滿悶,四肢倦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