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不換正氣散

真金不換正氣散

ZHEN JIN BU HUAN ZHENG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2%
肺經 18%
心經 9%
肝經 9%
膽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真金不換正氣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有二:

  1. 解暑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之功效。其揮發油中的芳香成分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腸胃蠕動,有助於驅除暑濕之邪,緩解因暑濕引起的發熱、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2. 和中理氣: 藿香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暑濕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藿香在真金不換正氣散中,發揮瞭解暑化濕、和中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消除暑濕之邪,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正氣,故而成為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真金不換正氣散」方劑中加入厚朴,主要有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性辛溫,味苦,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脹的功效。此方針對的是正氣不足、痰濕壅肺的症狀,厚朴能有效祛除痰濕,使肺氣通暢,恢復正氣。
  2. 降逆止嘔: 厚朴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緩解因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嘔吐。這對於正氣不足導致的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嘔吐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真金不換正氣散方中加入陳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方中加入陳皮,可助於行氣消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正氣,提升整體療效。

二、調和藥性:陳皮氣味芳香,能調和藥性,使諸藥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陳皮亦能緩解部分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真金不換正氣散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蒼朮味苦辛,性溫燥,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方劑中若出現脾胃濕困、氣虛濕阻等症狀,蒼朮可起到健脾燥濕、化濕止痛的作用,提升正氣,助藥力達病所。

其二,蒼朮能祛風散寒,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導致的體表症狀,如風寒感冒、肢體麻木等,蒼朮可起到驅散寒邪、溫經散寒的作用,提升正氣,抵禦外邪入侵。

真金不換正氣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濕濁痰飲阻滯氣機,導致正氣虛弱,而半夏可以燥濕化痰,開通氣道,使正氣得以順暢運行。
  2. 和胃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脾胃不和、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症狀。方劑中可能因脾胃濕熱或痰濁阻滯,導致胃氣上逆,而半夏可以和胃降逆,止嘔止逆。

總之,半夏在真金不換正氣散中起到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有助於化解病邪,恢復正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真金不換正氣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含有性寒、性熱或毒性較強的藥物,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避免藥物相互剋制或產生不良反應。
  2. 補脾益氣,增強正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抗炎等功效。在許多正氣不足的病症中,甘草可以起到補氣益氣、增強正氣的作用,幫助機體抵抗疾病,促進恢復。

真金不換正氣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散寒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疼痛症狀。
  2. 升陽舉陷: 川芎性溫,能升陽舉陷,改善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方中加入川芎,能增強正氣,提升抵抗力,幫助機體恢復健康。

總體而言,川芎在真金不換正氣散中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升陽舉陷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真金不換正氣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內傷外感、脾胃失調、氣血痰濕等多種病理狀態,其核心可歸納為「外散風寒、內化濕滯」,具體可分述如下:

  1. 外感風寒濕邪:針對「身體沉重、肢節痠疼、頭昏鼻塞」等表證,尤其「未分陰陽」之際(即寒熱表現未明時),以芳香化濕、辛溫解表為法。
  2. 脾胃濕阻氣滯:主治「吞酸、噫氣、噎塞、乾嘔惡心」等中焦升降失常之證,亦能緩解「霍亂吐瀉、心腹疼痛」,反映其調和脾胃、降逆止嘔之功。
  3. 痰飲內停:通過「溫中、下痰飲」改善痰濕蘊結所致的「痞滿腹痛」,乃至「遍身浮腫」。
  4. 調節氣血:兼顧「五勞七傷」、「產前產後」氣血失和,佐以行氣活血之品,如川芎、延胡索(加減用藥),疏通經絡氣血。
  5. 適應環境變化:強調解「山嵐瘴氣」、「不伏水土」,反映其預防與調節功能,適用於地域氣候變異引發的消化、外感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結構:燥濕理氣,和解表裏

    • 蒼朮、厚朴、陳皮:源自《和劑局方》「平胃散」框架,蒼朮燥脾濕,厚朴寬中下氣,陳皮理氣化痰,三者協同解決濕阻中焦。
    • 藿香、半夏:藿香芳香化濁、解表止嘔,半夏降逆化痰,合用以治濕濁上逆之嘔惡。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燥烈之性。
  2. 加減配伍的靈活性

    • 外感偏重:加蔥白助發汗解表。
    • 寒凝氣滯:以丁香、乾薑溫中散寒,小茴香暖下焦。
    • 氣血瘀阻:玄胡索活血止痛,香附、豆豉疏肝理氣。
    • 酒毒濕熱:乾葛(葛根)解酒毒、升清陽。
  3. 整體作用機理

    • 表裏雙解:以藿香、蒼朮外散風寒濕邪,內化脾胃濕滯,符合「暑月要藥」藿香正氣散之思路,但此方更側重溫燥(如蒼朮、厚朴用量突出),適於寒濕偏盛之證。
    • 氣血痰濕並治:川芎活血,半夏化痰,厚朴行氣,構建氣行則濕化、血活則痛止的治療網絡。

總結
此方以平胃散為基礎,強化解表與溫中之力,兼顧氣血調節,體現「治濕為本、兼顧表裏」的思維,適用於寒濕交阻、表裏同病之複雜證候。其加減法針對病機微調,擴大了主治範圍,尤長於脾胃系與外感交互之病症。

傳統服藥法


藿香1兩,厚朴(薑汁制)1兩,陳皮(去白)1兩,蒼朮(浸炒),1兩,半夏1兩,甘草(炒)1兩,川芎1兩。
如欲出汗,加蔥白;若酒後得證,加乾葛;小腹疼,加炒小茴香;心疼,加玄胡索;若陰證,手足微冷,大便虛,加丁香、乾葛,薑;食後得證,加香附子,淡豆豉;瀉痢,加肉豆蔻。
和脾胃,止吐瀉,溫中,下痰飲,止腹痛滿,止汗,解山嵐瘴氣。
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每服5錢重,水1盞半,加生薑3片,棗1枚,同煎8分,去滓溫服,滓再煎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苦、胃部不適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嘔吐上吐下瀉鼻塞肺結核胰臟炎霍亂瘧疾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包炎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二尖瓣狹窄鼻息肉胃下垂

相同名稱方劑


真金不換正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一引《局方》。 組成:藿香1兩,厚朴(薑汁制)1兩,陳皮(去白)1兩,蒼朮(浸炒)1兩,半夏1兩,甘草(炒)1兩,川芎1兩。 主治:和脾胃,止吐瀉,溫中,下痰飲,止腹痛滿,止汗,解山嵐瘴氣。主治:四時傷寒,五種膈氣,吞酸,噫痞噎塞,乾嘔惡心;內受濕寒,外感風邪,身體沉重,肢節痠疼,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尤宜服之;八般瘧疾,遍身浮腫,五勞七傷,或風氣所灌,手足腫痛,全不思飲;孕婦産前産後,皆可服餌。又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脾氣虛弱,臟腑時鳴,小兒脾胃不和,時氣諸疾,及治四方不伏水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