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胃正氣散

開胃正氣散

KAI WEI ZHE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二十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5%
胃經 21%
心經 7%
腎經 7%
肝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開胃正氣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胃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寒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丁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達到止嘔開胃的效果。
  2. 行氣止痛: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胃脘疼痛、脹滿等症狀,丁香可以溫通氣血,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因此,開胃正氣散中加入丁香,可以起到溫胃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緩解相關不適症狀。

開胃正氣散中加入沉香,主要是針對其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 的功效。

沉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香氣能 行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沉香也能 溫中止嘔,對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將沉香加入開胃正氣散中,可以 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達到開胃、健脾、止嘔的療效

「開胃正氣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有二:

  1. 化解濕濁,開胃消食:藿香氣味芳香,性溫,具有化濕解暑、開胃消食之效。對於因濕濁停滯、脾胃不和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藿香能有效化解濕氣,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
  2. 扶正祛邪,增強正氣:藿香不僅能化解濕濁,更能扶助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其芳香之氣可醒脾開胃,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從而達到扶正祛邪、增強正氣的目的。

因此,藿香在「開胃正氣散」中起到化濕開胃、扶正祛邪的雙重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濕濁內停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開胃正氣散」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慾不振、胸悶脘脹等症狀。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能行氣消脹,理氣健脾,並兼具燥濕化痰之效。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食慾不振、胸悶脘脹等,橘皮能通過理氣消脹,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達到開胃的效果。

「開胃正氣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濕困、氣機不暢、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起到化解濕濁、理氣和胃、增進食慾的作用。

2. 輔助其他藥物:半夏在方劑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起到輔助作用。例如,與陳皮、茯苓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其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的功效。

開胃正氣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厚朴可以通過理氣健脾,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2. 溫中散寒:厚朴性溫,可以溫中散寒,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引起的胃痛、腹瀉等症狀,厚朴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寒氣對胃的影響,促進消化功能恢復。

因此,開胃正氣散中加入厚朴,可以起到理氣健脾、溫中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

開胃正氣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脾胃的接受。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搭配,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開胃健脾效果。

此外,甘草還能起到保護胃黏膜、促進消化等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開胃正氣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益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
  2. 扶正祛邪: 開胃正氣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人參能扶助正氣,提升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促進機體恢復。

因此,人參在「開胃正氣散」中起到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開胃進食、恢復健康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開胃正氣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廣泛,核心病機為「真元虧耗、榮衛失調」導致氣機鬱滯、痰濕內阻,兼挾外邪。其症狀特點可歸納為三類:

  1. 脾胃氣滯:胸膈噎悶、不思飲食、氣痞腫滿,反映中焦升降失常。
  2. 痰濕內擾:嘔逆瀉痢、多痰頭眩,乃痰濕阻遏脾陽、上犯清竅。
  3. 正虛感邪:山嵐瘴氣久不除、寒熱時作、羸瘦弱質,提示正氣虛弱,外邪反覆乘襲。
    「中暑煩躁」與「傷寒陰陽不正」之變證,則顯示本方具調和表裡、扶正祛邪之雙向作用,契合宋代以後「內傷外感兼治」的方劑特色。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行氣化痰,通降中焦

    • 厚朴(一兩):苦辛溫,主入脾胃,既能下氣除滿,又能化濕消痰,針對「氣痞腫滿」之核心病證。
    • 半夏(一兩)+生薑(四兩):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佐以大量生薑,既制半夏之毒,又協同溫中止嘔(如《金匱》小半夏湯結構),共治「嘔逆瀉痢」。
  2. 臣藥:健脾醒脾,復運化之職

    • 人參(三分)+白朮(三分):甘溫補脾益氣,助正氣以祛內濕外邪,尤其適用「羸瘦劣弱」之虛象。
    • 藿香葉(三分):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兼解表祛瘴,針對「山嵐瘴氣」「中暑煩躁」等外感夾濕。
  3. 佐使藥:調和氣機,引藥入中

    • 陳橘皮(三分):理氣健脾,助厚朴、半夏疏通滯氣,兼化痰濕。
    • 甘草(三分):甘緩和中,協調諸藥,緩解「胸膈噎悶」之急迫感。
    • 生薑、大棗(煎服時加):調和營衛,外和表邪、內安脾胃,呼應「榮衛勞傷」之病機。

全方特色與推理功效

  • 標本兼顧:以厚朴、半夏、生薑急治痰氣交阻之標(嘔逆痞滿),佐人參、白朮匡扶脾胃之本(真元虧耗)。
  • 表裡雙解:藿香葉外散風濕,人參內托正氣,契合「傷寒陰陽不正」之複雜病證。
  • 輕靈調樞:全方總劑量偏輕(除生薑外),且製為粗末煎服,強調「輕可去實」,通過微調氣機以恢復脾胃樞紐功能,而非峻攻蠻補。

此方實為「六君子湯」之變方,去茯苓之滲利,加厚朴、藿香強化行氣化濕,更適合「痰氣交阻兼表邪未淨」之證,體現唐宋以後方劑向「內外兼調」發展的趨勢。

傳統服藥法


厚朴1兩,半夏1兩,生薑4兩,陳橘皮3分,藿香葉3分,甘草3分,人參3分,白朮3分。
治痰和胃。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1枚,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温燥之性,因此不适合用于实热证患者。此外,本方含有丁香、沉香等有刺激性的中药,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食慾不振梅尼爾氏病肺結核高血脂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身體消瘦多痰心情煩燥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開胃正氣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 開胃正氣散(《雞峰》卷十八。)出處:《雞峰》卷十八。組成:厚朴1兩,半夏1兩,生薑4兩,陳橘皮3分,藿香葉3分,甘草3分,人參3分,白朮3分。主治:治痰和胃。 。 主治:治痰和胃。

開胃正氣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丁香1兩,沉香1兩,藿香1兩,黃橘皮1兩,半夏1兩,厚朴1兩,甘草1兩,人參1兩。 主治:真元虧耗,榮衛勞傷,邪氣乘襲,陰陽交錯,胸膈噎悶,不思飲食,或氣痞多痰,或嘔逆瀉痢,或氣結腫滿,或山嵐瘴氣久不能除,寒熱時作,羸瘦劣弱;中暑煩躁,痰逆頭眩;傷寒陰陽不正,變證多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