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餅子方劑中包含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能溫中散寒;沉香性溫,能行氣止痛。二者合用,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芳香開竅,醒脾開胃:沉香芳香醒脾,能開胃健脾,有助於增進食慾,改善脾胃功能。丁香則能溫中和胃,二者合用,可芳香開竅,醒脾開胃,對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丁香餅子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丁香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故方中用之。
-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丁香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如牙痛、腹痛等,丁香能起到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丁香在丁香餅子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以及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丁香餅子方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為補氣藥,能益氣生津,補脾益肺,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提升體質。丁香性溫,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之效。二者合用,可扶正固本,增強體質,改善虛弱狀態。
- 溫陽散寒,改善陽虛: 丁香餅子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導致的症狀,如腹痛、腹瀉、肢冷等。人參性溫,能溫陽散寒,與丁香溫中降逆之效相輔相成,共同改善陽虛體質。
丁香餅子方劑中加入藿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芳香化濕止嘔: 藿香性辛溫,芳香闢穢,具有化解濕濁、止嘔止瀉的功效。丁香餅子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嘔吐,藿香可以幫助化解胃中濕濁,消除噁心嘔吐之感。
- 理氣和中: 藿香氣味辛香,入脾胃經,可以行氣解鬱,和胃止痛。丁香餅子方中常配合其他理氣藥物,藿香可以幫助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增強藥效,使嘔吐症狀得到更快緩解。
總而言之,藿香在丁香餅子方劑中起到化濕止嘔、理氣和中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嘔吐症狀。
丁香餅子方中加入柿蒂,是利用了柿蒂的收斂止血功效。
柿蒂味苦澀,性寒,入肝、脾經。其收斂止血之效,可治療胃出血、痔瘡出血、崩漏等症狀。
丁香餅子方中,丁香辛溫,能溫胃散寒,柿蒂則能收斂止血,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溫胃止血的功效。
因此,柿蒂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止血功效,又能緩解丁香溫熱的特性,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丁香餅子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丁香性溫,味辛,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甘草與丁香配伍,可以緩解丁香的辛辣之性,使其溫而不燥,溫和地發揮療效。
- 增強療效: 甘草與丁香搭配,可以增強其止嘔、降逆、和胃的功效。甘草可補脾益氣,使脾胃功能增強,有助於消化吸收,配合丁香溫中散寒,可有效緩解因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丁香餅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丁香餅子」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痰涎嘔逆:痰濕阻滯中焦,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
- 吐瀉不止:脾胃寒濕或虛寒導致的嘔吐、腹瀉,難以自止。
- 飲食不進:因胃寒或痰濕阻滯,導致食欲不振,甚至無法進食。
此方以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化痰消積為主要治療方向,適用于脾胃虛寒、痰濕內阻之證。
組成及藥理分析
主要藥物組成:
- 大丁香(2錢):主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善治胃寒嘔吐。
- 密陀僧(2錢,研):收斂止瀉、澀腸固脫,輔助止吐瀉。
- 木香(1錢半):行氣止痛、調中導滯,幫助脾胃氣機暢通。
- 硫黃(1錢半):補火助陽、溫脾止瀉,適用於虛寒性泄瀉。
- 白丁香(1錢,揀直兩頭尖者):消積化滯、寬中下氣,改善飲食停滯。
- 硇砂(0.5錢,研):化痰消積、軟堅散結,助消痰濕嘔逆。
- 甘草(1錢半,炙):補中益氣、調和諸藥,減少峻藥刺激性。
- 麝香(少許):開竅醒神、活血通絡,增強藥物穿透力。
配伍邏輯與可能功效:
- 溫中散寒為主(丁香、硫黃):針對脾胃虛寒的根本病機,溫陽祛寒以止嘔瀉。
- 降逆止嘔為輔(丁香、木香、白丁香):行氣降逆,導胃氣下行,緩解嘔吐。
- 化痰消積助運化(硇砂、密陀僧):化痰濕、消積滯,改善飲食停滯導致的嘔逆不食。
- 行氣調中(木香、白丁香):促進脾胃升降功能,氣機通暢則吐瀉自止。
- 佐使藥協調(甘草調和、麝香開竅):增強方劑整體效果,並減少峻烈藥物的副作用。
治療原理推論
- 脾胃虛寒,痰濕阻滯為主要病機,導致氣機不降、嘔吐腹瀉。
- 本方以溫陽化濕、行氣導滯為核心,通過溫補脾胃、化痰降逆,恢復中焦功能。
- 特別適用於寒性嘔吐、痰濕性腹瀉(如小兒吐乳、傷食泄瀉等),但需辨證屬寒證或痰濕證者。
總結而言,「丁香餅子」是一個偏溫燥的方劑,適用於寒濕或虛寒型的脾胃功能障礙,以溫中化痰、止嘔止瀉為主要目標。
傳統服藥法
大丁香2錢,密陀僧2錢(研),木香1錢半,硫黃1錢半,白丁香1錢(揀直兩頭尖者),硇砂0.5錢(研),甘草1錢半(炙),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
每服2餅,乳食前用乳香、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痰涎嘔逆,吐瀉不止,飲食不進的患者。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餅子,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沉香半兩,丁香半兩,人參半兩,藿香葉1兩,柿蒂1兩,甘草1分。 主治:痰涎嘔逆,吐瀉不止,飲食不進。
丁香餅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丁香60粒,龍骨1分,附子1枚(7錢者,炮,去皮臍尖),藿香葉(去土)1分。 主治:小兒胃氣虛寒,心腹脹滿,哕逆嘔吐,昏困少力,及泄瀉無度。
丁香餅子,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三。 組成:大丁香2錢,密陀僧2錢(研),木香1錢半,硫黃1錢半,白丁香1錢(揀直兩頭尖者),硇砂半錢(研),甘草1錢半(炙),麝香少許。 主治:小兒乳癖。
丁香餅子,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八。 組成:丁香1兩,木香1兩,白豆蔻半兩,半夏曲半兩,神曲半兩,白朮1兩半,白薑1兩半,陳皮1兩半,人參3錢,蓽澄茄3錢,肉豆蔻半兩,甘草2錢。 主治:脾胃虛寒,痰逆嘔吐,飲食減少,五膈五噎,翻胃惡心。
丁香餅子, 出處:《夀親養老》卷四。 組成:半夏(湯泡)2兩,白茯苓(去皮)1兩,丁香半兩(不見火),白朮1兩(炒),川白薑1兩(炮),甘草1兩(炙),白扁豆1兩(用薑汁浸,蒸熟,焙),橘紅2兩(去白膜,薑汁浸1宿,焙)。 主治:溫胃去痰,解酒進食。寬中和氣。主治:積滯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醋吞酸,脅肋刺痛,胸膈痞悶,反胃惡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