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柿蒂丁香飲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柿蒂、丁香性寒,具有止瀉止嘔之功效,但寒性過重易傷脾胃,不利於藥力發揮。乾薑性溫,善於溫中散寒,可緩解柿蒂、丁香的寒性,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其止瀉止嘔的作用。
2. 調和藥性,防止副作用: 柿蒂、丁香寒性過強,若單獨使用,容易引起胃寒腹痛、嘔吐等副作用。加入乾薑,可以溫胃暖脾,調和藥性,避免出現寒涼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在中藥方劑「石硫黃膏」中,墨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作用。墨性寒味苦,能夠清熱解毒、收斂止血,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腔潰瘍、出血等問題。與硫黃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墨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熱性疾病非常有益。
柿蒂丁香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柿蒂性寒,丁香性溫,甘草性甘平,能緩和柿蒂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傷胃。
- 增強藥效: 甘草有調和諸藥、解毒及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柿蒂和丁香的止咳化痰、降逆止嘔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柿蒂丁香飲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柿蒂丁香飲主要針對寒濕困脾、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溫暖脾胃,化解寒濕,改善腹痛腹瀉。
- 配合其他藥物:柿蒂丁香飲中其他藥物如柿蒂、丁香等,多屬辛溫燥濕之品,容易耗傷脾氣。白朮加入,可起到健脾固氣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損傷脾胃。
柿蒂丁香飲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降逆、止嘔止呃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助消化,並能降逆止嘔,對於寒性胃氣不和、胃寒呃逆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柿蒂性寒,與丁香性溫相配,寒溫相濟,有助於協調脾胃功能,增強藥效。同時,丁香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胃功能,配合柿蒂的止瀉作用,有助於緩解腹瀉等症狀。
柿蒂丁香飲中包含柿蒂,主要原因有二:
- 止嘔降逆:柿蒂性寒,味苦澀,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反胃等症狀,柿蒂能有效緩解。
- 固澀止瀉:柿蒂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止瀉止痢。對於因脾胃虛寒或飲食不節所致的腹瀉,柿蒂可以起到收斂止瀉的效果。
柿蒂與丁香搭配使用,更能增強止嘔降逆、固澀止瀉的功效,且丁香溫陽散寒,可以中和柿蒂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因此,柿蒂丁香飲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反胃、腹瀉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柿蒂丁香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虛寒呃逆」。中醫理論中,呃逆(打嗝)成因多樣,而「虛寒」屬陽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特徵為呃聲低弱、間斷難續、手足不溫,或伴面色蒼白、食少乏力等。方中諸藥協力溫補中焦、降逆止呃,針對中焦虛寒、胃氣上逆之病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柿蒂與丁香:
- 柿蒂苦澀性平,專入胃經,為止呃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降逆氣」。
- 丁香辛溫,溫中降逆,《藥性論》言其「療冷氣腹痛」。二者相須為用,直折胃氣上逆之勢。
乾薑與白朮:
- 乾薑辛熱,溫脾散寒,《珍珠囊》稱其「通心助陽,去臟腑沉寒」;白朮甘溫,健脾燥濕。二者合用以治本,補益中焦陽氣,化解寒濕困脾之因。
人參與甘草:
- 人參大補元氣,助乾薑、白朮振奮脾陽;甘草和中調藥,與人參共益氣力,針對「虛」之本質。
加減法(附子、肉桂):
- 四肢厥冷為陽虛重證,加附子回陽救逆、肉桂引火歸元,強化解寒之力,此為「病進藥亦進」之思維。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原則:柿蒂、丁香治標以止呃;乾薑、白朮、人參治本以溫補;更隨證加減,層次分明。其推理符合「寒者熱之」「虛則補之」的中醫核心治法,針對虛寒呃逆之病機,邏輯嚴密。
傳統服藥法
乾薑1錢, 人參1錢, 甘草1錢, 白朮1錢, 丁香1錢,柿蒂1錢。
如四肢厥冷,加附子、肉桂各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柿蒂丁香飲, 出處:《一盤珠》卷三。 組成:乾薑1錢,人參1錢,甘草1錢,白朮1錢,丁香1錢,柿蒂1錢。 主治:虛寒呃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