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箬皮

聖箬皮

SHENG RUO P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1%
小腸經 11%
腎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箬皮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是利用乳香的以下特性: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聖箬皮方劑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消腫止痛: 乳香不僅活血化瘀,更能消腫止痛。聖箬皮方劑中可能也含有其他具有消腫止痛作用的藥材,乳香能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止痛效果,緩解患者的痛苦。

聖箬皮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要藥,其性溫和,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聖箬皮方劑多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月經不調、痛經等,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恰好能改善這些症狀。
  2. 調和藥性:聖箬皮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偏寒或燥的藥物,當歸的溫和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聖箬皮方劑中加入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入藥: 鹽性鹹,味厚重,可引導藥力深入病竈,增強藥效。聖箬皮多用於治療濕熱病,而鹽有助於藥物滲透至濕熱之處,發揮更好的清熱燥濕效果。
  2. 調和藥性: 鹽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減少對人體的刺激。聖箬皮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的藥材,而鹽的溫性可以緩解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聖箬皮」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般惡瘡、臁瘡」,即各類難以癒合的化膿性皮膚潰瘍,尤其常見於下肢慢性潰瘍(臁瘡)。古代醫家認為惡瘡多因濕熱毒邪鬱積或氣血瘀滯所致,而本方以「貼敷」外治法,直接作用於瘡面,達到祛腐生新、斂瘡止痛之效。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新箬皮(新鮮竹箬葉)

    • 性味甘寒,具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之效。
    • 其質地柔韌,可敷貼瘡面形成保護層,兼能吸收瘡口滲液,促進乾燥。現煎煮後質地黏附性更強,助藥力滲透。
  2. 乳香

    • 辛溫活血,行氣止痛,生肌斂瘡。
    • 能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瘡面疼痛,配合當歸增強生肌長肉之效。
  3. 當歸

    • 甘溫補血,活血化瘀。
    • 瘡瘍久潰必傷氣血,當歸助新生組織生長,並調和乳香之辛散,避免過燥。
  4. 白鹽

    • 鹹寒,解毒涼血,燥濕軟堅。
    • 外用可減少瘡面滲出,抑制癰瘍腐爛,並輕微刺激瘡周以促進血行。
  5. 好醋

    • 酸收散瘀,殺蟲斂瘡。
    • 作為溶媒煎煮,助藥物成分析出,且醋酸可軟化角質、增強滲透力。

三、配伍與製法邏輯

  • 劑型設計:以醋煎煮後貼敷,醋能引藥入血分,並緩解箬皮之寒性,避免瘡面過於寒凝。
  • 協同作用:乳香、當歸活血生肌,箬皮、白鹽清熱收濕,醋調和諸藥,共奏「清解濕毒→活血通絡→斂瘡生肌」之序貫療效。
  • 物理效應:箬皮貼覆後形成藥膜,阻隔外邪,保持瘡面濕潤平衡(「煨膿長肉」之理),符合古代瘡瘍「去腐生新」的治療思想。

此方體現外治法「以通為補」的思路,尤其適合慢性潰瘍久不收口之證,然須配合內服藥調理根本。

傳統服藥法


新箬皮24片(剪如梨柿大),乳香2錢,當歸3錢,白鹽5錢,好醋1盞。
上用小瓷瓶,入好醋同煎,慢火熬乾盡。
取箬皮貼瘡,隨大小剪貼之,用絹帛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聖箬皮,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五引《仁存方》。 組成:新箬皮24片(剪如梨柿大),乳香2錢,當歸3錢,白鹽5錢,好醋1盞。 主治:諸般惡瘡、臁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